应在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气象地震洪涝等信息
(三)资金保证和社会动员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动员,未雨绸缪。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看,资金的来源和保证性尤显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个最大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必须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升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观念和能力,扩大财政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常规投入的同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公共安全应急防范基金,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控。在危机时刻,为最大限度地筹集社会资金,政府亦可通过税费减免、国家荣誉授予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款。此外,还应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多种国民安全保障险种,引导公民进行长期自我保障投资,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并应在相关重点行业和部门中建立起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以期在社会危机防范中发挥作用。(四)危机预防机制预警、预案、宣传引导。防患于未然,是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应在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气象地震洪涝等信息预报系统的基础上,在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如旅游、金融、航空、电力供应、公共供水、公共通讯、防化污染等)中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在进行常规动态分析的同时,适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和发布可靠的预警信息。在可预见的领域加强危机防控预案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故处理进行缜密布控。许多实践经验证明,预案研究对提高危机处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谓有备无患。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安全宣传引导系统,加强日常对公众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防范知识的普及,强化对公民公共道德、公民义务的宣教,以提高公众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危机发生的机率,在危机发生时刻亦可起到安抚公众心态,缓解社会动荡的作用。(五)信息应急联动系统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反应、联合行动。信息应急联动系统融合了有线通讯、无线通讯、数据库、全球定位、计算机辅助调度、信息技术网络等多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在其指挥中心里,既有紧急警务、消防、急救、交通部门,也包括了公共事业抢险、防洪救灾等部门,将分散的救援力量集合为一个整体。在危机发生时,可迅速地协调社会各方力量,调动应急有效资源,实施紧急救援。(六)建立责任确定机制当一起引发公共危机的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包括成立处理危机的临时指挥机构、对事件过程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处理危机的决策方法、明确执行决策的措施办法,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最大限度地遏制危机危害的扩大、扩散和蔓延。这些决策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着危机的化解和解决的程度。虽然是临时性的指挥处理机构,但是每一起危机的处理往往涉及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要保证处理危机的每一步都有条不紊,都按照决策的方案去执行,必须首先明确这些人的责任。要明确这其中的每一个人在危机处理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具有哪些工作内容,工作的时限、标准是什么,做到分工具体,要求到位,并制定出达到标准的奖励办法和达不到标准的惩戒措施。在确定责任主体这个环节当中,其一,要明事,就是要求决策指挥者对危机事件的性质有清晰的认识,对危机处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果断的抽调相关人员迅速组成处理指挥系统。在我国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