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2011)”主题报告指出,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应急管理工作预防为主,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原则,增强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的具体体现,是从更基础层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中国当前的社会形态既不是纯粹传统的,也不是纯粹现代的,而是一种混合形态的社会。基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风险呈现出共生特征,正是这种共生风险,我们说,处于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已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在这种大变迁、大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公共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对于多种类型的风险共存的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是而且必然是多元化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不能局限于一种思路、一种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对于某些类型的风险,我们还要继续借鉴传统中的积极成分进行管理;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风险,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知识、技术与制度,把风险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中国社会风险形势的变化,及时反思、调整和改造整个社会体系,才有可能在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面前赢得主动权。什么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通过全过程的灾害管理,提升政府和社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风险,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风险无处不在,生活中面临的风险,诸如: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有备份,由于计算机硬盘的意外损坏,导致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企业厂房隔壁就是一个加油站,结果某一天加油站发生火灾,波及到企业的仓库,大量原料被烧毁,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政府组织节日庆典,结果因人流涌动、组织不力造成踩踏事故。一个国家的原油供应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域,当地的政局动荡或不友好的外交关系严重影响到国内的油价和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建立背景:确定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小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基本的风险评价标准。(2)识别风险:识别并描述危险、小区和环境的基本属性,调查小区和环境的脆弱性,确定小区所面临的风险。(3)分析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来计算风险,并确定风险水平。(4)评价风险:将求得的风险与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必要时可调整),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优先对高风险的灾害进行管理。(5)处置风险:选择并实施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处置风险。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单灾种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领域成果丰硕,金融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健康风险等领域扎实推进,《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综合风险评估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奥运、世博、亚运等重大活动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的工作原则、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相比,我国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风险管理工作的规律,系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做法,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我国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进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靠科技、重点突破,动态评估、综合控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政府部门依法管理、责任主体认真履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切实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 公共危机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性扩张,风险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不可抗拒的场域。这意味着,风险已成为一种社会形态,超越了任何国家和社会制度的约束和限制。需要解释的是,风险社会的普遍性并不排斥民族国家形成具体的实践后果。这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有风险,即转型社会所带来的社会结构风险。 社会结构风险是风险社会的表征之一。其显著的特征是,剧烈的社会分化多引起的社会结构重组带来各种社会风险:第一,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利益格局的变动中被动摇;第二,社会分化瓦解了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