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买这种汽车?因为其他人都在买
追求简单许多企业决策者认为,战略是一个很深奥、复杂的课题。然而就我40年的商业经验所得,伟大的战略只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简单”。简单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战略过程抑或结果上,也体现在战略的主体──企业上。事实上我认为,对于战略规划与实施而言,“简单”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复杂的商业战略与执行,就如同复杂的军事规划与作战,其中事项众多,难免发生差池,注定易遭失败。可是大多数企业人欣赏复杂而不喜欢简单,因为简单的事物缺乏想象力。借助常识简单是否有效?借助常识可以打消人们对简单的顾虑。常识,是人所共有的智慧,是社会公认的明显事实。不幸的是,人们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常识。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曾说:“管理领域出现奇特现象,管理人员普遍收入丰厚而影响巨大,但严重缺乏常识。”简单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符合事实真相。但企业人不相信直觉,总认为简单背后必定隐藏有更为复杂的答案。这是完全错误的,对自己显而易见的东西对别人也显而易见,这就是事实,显而易见的方案通常在市场上会格外奏效。字典对“常识”的定义是:天生的良好判断,不受情绪偏好或智力差异的影响,也不依赖专门的技术知识。换言之,常识就是你一眼看到的事物真实面貌,无需牵涉情感与趣味,只凭直觉逻辑行事。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街头观察企业家应该比任何人更贴近生活,以保持良好的直觉和常识,避免简单而重大的决策错误。如果通用汽车总裁走上街头,随机问10个人,“凯迪拉克汽车看上去像雪佛兰,它会好卖吗?”所有人都会回答“不好。”这些人就以常识做出判断,他们没有数据或调研支持自己的结论,也没有技术知识或专业智慧。对他们来说,凯迪拉克是宽敞而昂贵的汽车,而雪佛兰是小巧又便宜的汽车,事实不过如此。但是企业却不那么看,常识完全被忽略。通用汽车推出了西马龙(Cimarron),一款就像雪佛兰的凯迪拉克,结果销售一团糟。它吃一堑,长一智了吗?没有。接着,Catera诞生了,又一款看上去是雪佛兰的凯迪拉克。它也不会卖得很好,因为它不合常理。普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通用汽车不想知道。常识是一种天生的超感觉,它是自然反应,非理性可言。因此很多相信逻辑分析的商业人士拒绝常识。但走上街头的企业人会意识到,顾客有时候非常不理性。比如目前盛行的四轮驱动汽车,是被设计用来在野外无公路的地面上行驶。然而事实证明,只有不到10%的四驱车驶离过公路。大部分顾客需要四轮驱动汽车吗?不需要。他们为什么买这种汽车?因为其他人都在买。这里不存在“理性”。企业依赖理性做出战略规划时,往往依赖调研和论证,而其中混杂了大量伪装成事实的错误假设,陷阱多如满天星。市场调研军事上的情报收集,在商业上称为“市场调研”。优秀的军事家总是会对获取的情报抱以质疑,这样做绝对正确和必要。《战争论》(On War)著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谈及,“战争中获得的情报,很大一部分互相矛盾,更大一部分是假情报,而占最大部分的则值得怀疑。”可以这么说,战争少不了情报,但更不能依赖情报。商业战场上的市场调研,同样存在此种内在缺陷,而企业情报收集的范围仍在不断扩大。通用汽车、柯达和摩托罗拉之类的大公司,设有专门的情报部门监督情报收集工作,其他公司也将“商业情报”和“竞争对手分析”作为战略规划过程的关键部分。美国50大研究机构,每年耗资40亿美元用于市场调研,其中38%的资金花在美国之外。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公司对收集情报的重视程度也呈正比增长。根本性矛盾人类行为存在着根本性矛盾,世界越不可测,人类越努力收集信息以做预测和决策。(《加利福尼亚管理评论》(Th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杂志就此刊发了标志性论文《管理和魔术》(Management&Magic))。企业设计战略时无视竞争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紧盯着数字,迷信量化模型,一样于事无补。那么,企业家应该怎么做?他们怎样利用信息去做出合理的决策?下面是几个建议。切勿迷信数据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企业的问题在于原始数据太多,而不是不够。现今社会,信息没有效用,简化才有效用。除非企业能从亿万条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才是有效的。简化是令复杂事务明晰的艺术。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耗资数十亿美元,其结构性缺陷之一,即是调研执行者不会因为简化而获报酬。相反,市场调研公司往往以提供资料的重量收取报酬。所以企业决策者必须剔除冗余信息,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通常情况下,重要信息仅占所有信息的5%以下。当我为宝洁公司作战略咨询时,为处理宝洁最大的某个品牌,我问了该品牌经理一个关于能否获得调研资料的问题。该经理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市场调研?我们的电脑中装满了调研资料,你需要哪种格式的?我们的调研资料太多,都不知道该如何用!”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绝不能让泛滥的数据取代常识判断。通常情况下,市场中总有些热点,短暂的时尚会伪装成诱人的数据。根据1980年的某个市场预测,到1985年全美5%家庭将接入可视图文(Videotext)服务网络,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但可视图文只风行了一阵子,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奈特-里德(Knight-Ridder)公司耗资600万美元设立了可视图文服务,从未获得盈利,最终只能放弃该业务。(最终是未被预测到的因特网成了赢家,它把所有人和文字连接起来。)切勿迷信焦点小组访谈关心顾客意见的企业家,常会得到一些市场调研材料,最常见的就是焦点小组访谈。焦点小组在商业中应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误用的调研工具之一。其操作方式是在屋子里坐满相互陌生的目标顾客,然后让他们就商业问题各抒己见。如若让这种信口开河影响战略,无疑将会是场灾难。焦点小组在商业中应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误用的调研工具之一。首先,这种调研有违正当程序。“焦点”一词启用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某项研究为了后续工作能够更好地集中进行而做的基础研究,它只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一步。然而今天,很多公司不会再从目标顾客中抽出最佳样本进行定量研究,而将焦点小组人员的意见作为了最终资料。其次,焦点小组的研究过程把随机人群当成营销专家。普通人不会对商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一个人一生中对牙膏的思考不会超过10分钟。然而焦点小组访谈要求的时间是2小时,需要人们以超常的思维过程提供意见,等于将这些人当成任职一天的商务经理。参与者确实会非常乐意表达意见,告诉企业该如何管好生意,但企业又怎能照听?焦点小组是个火药桶焦点小组异常难以控制,意见左冲右突,很容易把企业推向错误的方向。召集一群女士按组坐下,问她们有关美容产品的问题,你得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她们只会把自己认为你想听的东西告诉你。这和男人谈汽车时的情况也一样。让目标顾客点评企业战略或广告,他们会出于种种动机、需求和理解,信口开河,夸大其辞。焦点小组访谈无法准确预测实际行为。一家大型食品公司计划推出一种挤出型儿童饮料浓缩汁,它召集了焦点小组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在会上,孩子们乖乖地把饮料挤入杯子中,显示新型产品使用良好。然而产品真正上市后,这些孩子在家里把绚丽多彩的饮料全挤在地板和墙上,当成了涂料。家长怨声载道,最终该产品不得不停产。切勿迷信试销产品大规模上市前选择区域市场试销也行不通,试销本身含有自相矛盾的因素。试销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