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举的很多例子用到国内企业的产品上也行
登宄湍茉谘跎鲜迪侄岬哪康摹?第三节产品维持战略: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如果市场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力都马马虎虎,多投入一些费用就能多做些销量,少投入一些也能将就,不至于马上死掉,这时候就面临一个抉择,就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如图4-1所示)? 注意,这时候并不是鸡肋;。 那么如何来抉择呢?影响因素很多,要看企业具体情况。一、要规模(一)何时要规模 在本书第三章第二节,对医信横通SPP营销模型中战略指导思想;的介绍中已经详细罗列了通常要以规模为主的8种情况,这里就不再重复。(二)要规模有哪些策略 (1)加大促销力度。只要这个钱是花到市场上而不是放进兜里,肯定会见效果(先不说效率)。只要是活动设计好、执行好,效果肯定会更好。虽然整体利润率可能变低,但利润总额会增加。 (2)调整政策。对内的提成考核政策更有激励性,销售队伍的干劲就大;对外的代理或者经销政策让一些利,渠道商的干劲就大。这样调整后,规模就能上来。 (3)增加队伍。一个省派一个招商人员,他最多做到地市级覆盖;一个省派20个人,则能够做到覆盖大多数目标医院。虽然增加了人员成本,但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市场资源的利用率。二、要利润 做产品如逆水行舟,不下功夫、不做投入就会逐渐被市场抛弃,所以如果没有做规模的打算,那就要做利润。当然,战略不能骑墙;,要么做规模,要么做利润,最好是明确下来(又要规模又要利润当然好,但在现实局势下不太可能二者兼得),凡事如果没有明确的思路肯定会造成资源浪费。这个资源或者是费用,或者是时间,或者是客户关系。 假设有A、B、C三个产品,由三个产品经理管理,同一支队伍销售。其中A是决定要做利润的老产品;B是比较稳定的盈利品种;C是刚上市的新药。 如果决定了A要做利润,就应该把它的市场推广费用缩减,把缩减下来的费用用到C上,这样A能赚钱,B能赚大钱,C重点培养。 如果没有明确A是否要做利润,很可能费用会相对平分,每个产品经理都给一些(企业实际操作肯定有侧重,只是这个度的把握可能不明显或者不到位),这样A赚的钱没增加太多,但C的成长却很受影响。 要利润有哪些策略?一是维持价格。如果价格不维持,就谈不上做利润,这个道理很明白,所以宁可因为客户嫌贵少要货,也要挺住价格,靠自然销售走量,虽然量会逐渐萎缩,但也不会直线下降。二是减少投入。投入大了就成了做规模了,所以减少投入,只进不出,因为产品有自然销量,并不会因为市场投入少了就马上出现销量萎缩,有一个延迟的过程,对企业来讲是来一笔赚一笔。 做利润和做规模是个大事,基本上是老板决策的。既然是老板决策,市场部做什么呢?就是要提供分析,提供依据,提供思路。第四节产品两难战略:甘当老二还是守住一块 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市场吸引力还不错但自己的竞争力略差,看着肉挺肥但想吃到嘴里比较费劲;或者市场吸引力差点儿但是自己的竞争力还不错,肉虽然不肥但是想吃到比较容易。这就是鸡肋;。 碰到这种两难情况怎么办?还是要看竞争对手(如图4-1所示)。 如果竞争对手很强大,自己想了三天三夜以后,觉得即便是下血本也不划算,那么就考虑以下三种策略。 一是甘当老二。甘当老二指的是和老大一样面对同样的市场,面对同样的人群,只是低头哈腰跟着走;。没有集中度100%的市场,你吃肉我喝汤,总之有我的活路。 二是偏安一隅。偏安一隅和甘当老二是两个概念。偏安一隅的境界更高一些,更聪明一些,也更稳固一些。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偏安一隅,你做三甲医院我做二甲医院,你做一线城市我做二线城市,你做重点医院我就做非重点医院没准过几年就能农村包围城市;成就霸业。或者按疾病和适应症细分,在目标人群上也就是学术上做到偏安一隅。 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很多,有一个叫做糖适平的产品,降糖效果一般,上市后面对一堆竞争产品,市场反应很不好。但不好也不能放弃,而是要想办法,想偏安一隅,怎么偏呢?就要在学术上下功夫。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慢性病,很多人刚有糖尿病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等有症状住院才知道,还有更大一部分病人是因为其他疾病住院做检查才发现的。以上两种情况下发现病情的患者,很多人都已经患病五六年。 糖尿病在患病10~15年左右,会有全身的并发症,全身微血管会有问题。例如眼周围神经疾病,白内障,冠心病,肾脏损害等,冠心病自然是个大事,但是肾脏损害同样是个大事。 糖适平就是从这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组织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糖适平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所以糖适平的产品策略不再是针对所有的糖尿病,而是针对有肾功能损害的、血糖不是太高(因为它的降糖效果差一些)的糖尿病患者。 降糖是为了什么?为了不产生并发症,为了保护靶器官。降糖不是目的,通过降糖减少高血糖对心脑肾微血管的损害才是目的。既然这是目的,那糖适平已经达到目的了,你还强求它非要降糖效果有多好干什么呢? 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以后,通过一系列学术推广和医生教育,这个产品很快就做起来了,不但做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好做。 这又是一个通过市场、学术领先造就奇迹的经典案例。 很多人觉得国内的产品没有办法搞学术,好像那是专利药的专利,是外企的专利,这是不对的,其实我举的很多例子用到国内企业的产品上也行,只是国内企业开始想不到,想到了用不着,用着了不会做。 三是另寻出路。放弃鸡肋产品或市场,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更重要的市场,有舍才有得! 如果老大不强大,已经垂垂老矣,很容易击溃,那么尽可以加大投入,取而代之。第五章医学定位策划 做处方药无非是三大块内容: 靠政府公关解决各种门槛的问题; 靠以医学策划为前提的市场活动解决医生和患者认可的问题; 靠销售手段解决铺货的问题。 医学策划的根本: 深度的产品提炼是专业化学术推广的根本; 深厚的医学功底是处方药策划的根本; 逻辑是咨询的根本; 概念是提升的根本。 医学策划缺失的危害: 推广活动有形无魂,看着热闹实则无效,花钱听响打水漂; 专业学术如无物,还是拼费用,底层竞争一条路。第一节用中国智慧引领西药策划 中医关注的是本质,中医是道;西医关注的是现象,西医是术。中医和西医的对话就像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和一个18岁的小伙子对话一样。 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可以引领一个18岁的小伙子吗?当然能。 璀璨药业的压立降;如何巧用中国智慧引领医疗潮流 学医的人很清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号召中西医结合,但是中西医实际上从来没结合过,而且是对立。 中医和西医的矛盾根源在于层次和境界不同。西医强调的是看到的才是真的,看不到的都是不可信的,看得到但是解释不通的也不是真,是偶然;西医强调的是破了缝上,烂了割掉,骨头折了打钢钉,肌肉坏死把腿锯了。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论治,强调的是阴阳虚实,强调的是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和影响;头疼可能医脚,脚疼可以医头。 中医关注的是本质,中医是道;西医关注的是现象,西医是术。中医和西医的对话就像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和一个18岁的小伙子对话一样,结果可想而知。 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可以引领一个18岁的小伙子吗?当然能。 小伙子虽然年轻气盛,动手打架能把40岁的打趴下,但是他的成长要么需要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的指导,要么就在自己磕磕绊绊的成长中逐渐悟道变成另一个40岁的成熟而成功的男人,他还是离不开这个道。 笔者举个例子来说明。 笔者做医生的时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