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成为某些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制
五、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通常又称为危机管理或灾害管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组织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以实施对灾难影响的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25]澳大利亚紧急事态管理署提出了紧急事态风险管理的内涵:紧急事态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因紧急事态事件引起的社区风险的过程。它是识别、分析、评估和治理紧急事态分析的系统性方法。这一过程的五个主要行动包括建立背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和治理风险。它们受到两个保障性行动的支持,一是通讯和咨询,二是监控和审查,从而确保其目标的实现。[26]这两个机构都从本质上将应急管理界定为一套应对紧急事件的过程,而布朗查德等人认为,应急管理是一种管理职能,它注重创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内降低社区的脆弱性,以应对灾害。根据增强处置各种灾害和灾难的能力,使应急管理的安全性增加,并减轻脆弱性。[27]国外文献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常常是以危机管理的形式出现的。罗伯特?吉尔(1981)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28]库姆斯(1999)指出:“危机管理就是为恰当处理危机提供指导原则以便避开或减少损失。”[29]菲克(2000)认为,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皆为危机管理;任何为了消弭危机所产生的风险与疑虑,而使人更能主宰自身命运的手段或措施,皆可称为危机管理。简言之,“危机管理”就是一种应变准备。[30]米特罗夫和佩尔森(1996)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31]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关注应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罗贤春(2005)认为,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传递、利用的过程。[32]罗永泰(2004)将与危机相关的信息都认定为危机信息,认为危机信息具备隐性程度高、出现频率低、获取渠道不固定等特性。[33]唐钧(2004)提出以公共危机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和信息通讯为基础,以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建立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政府提升应对危机管理的核心能力。[34]汤敏轩(2004)从组织整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危机管理情形下的信息沟通机制,提出了基于组织整合的信息流程方法。[35]张建宇(2003)在对中国SARS疫情爆发根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在危机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确认信息源的真实性、评估信息、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管理。[36]谢力(2004)认为,危机演变实际表现出来就是信息扩散的一系列效应,提出通过认清危机信息的扩散特性,来确定危机信息源,从而应对危机。[37]从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畅达的信息沟通机制,而这个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是与大众传媒的角色功能分不开的。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格局,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成为社会信息机制中陆续杀出的“黑马”。论及当下最热门的新媒体形式,微博必居其一,因而要探讨现今社会的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就必然涉及微博的深度介入。事实上,微博除了参与和推进公共事件的进程之外,甚至可以成为某些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制造者。由此可见,下文将详细论述的微博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注释[1]《2009年度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16日。[2]Coady.Terrorism,Morality,and Supreme Emergency. Ethics,2004,114:772-789.[3]Brennan Day,Ruth Burnice Mckay,Michael Ishman,Ed Chung.“lt Will Happen Again”:What SARS Taught Businesses About Crisis Management,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4]李明强、岳晓:《透视混沌理论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45页。[5]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6]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81页。[7]薛克勤:《中国大城巾政府紧急事件响应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8]郑保章、程佳琳:《突发事件中政府与传媒的作用探析——由SARS危机看政府与传媒的互动》,《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第104页。[9]沈正赋:《突发事件中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传媒观察》2003年第4期,第26页。[10]吴国斌:《突发公共事件扩散机理研究——以三峡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