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关于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也大多是在跨文
面对矛盾,整体思维的个体倾向于妥协,因为他们认为事物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可能是正确的;分析思维的个体形式逻辑方法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选择矛盾之一来解决矛盾。McElroy和Seta(2003)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分析思维状态时,框架效应更注重自身的得失(framing effect)取而代之的是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当个体处于整体思维状态时,框架效应仍将发挥作用。 具体案例研究也硕果累累,Miller(1984)研究表明,分析思维的人主要从相应的人格特征出发,解释熟人的行为;整体思维主要从社会角色、义务等外部情境因素出发。Morris和Peng(1994)报纸记者对谋杀嫌疑人的描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分析思维的记者更注重嫌疑人的个人个性因素,而整体思维的记者更注重嫌疑人的情况因素。 3. 对两种思维模式人群的研究 Nisbett等待(2001)的定义表明,具体的思维模式是塑造特定社会环境的结果,认为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独立文化国家的个人更容易形成分析思维,而来自中国、韩国和其他东方群体文化国家的个人更容易形成整体思维。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观点,即不同的文化伴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从而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东方社会,由于巨大的社会网络,个人更容易成为整体思维;在西方社会,个人更容易成为分析思维的人,因为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以前对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比如Masuda和Nisbett(2001)研究发现,当面对包括运动鱼和其他运动对象在内的场景时,来自日本的受试者比来自美国的受试者更关注背景环境和鱼与背景环境的关系。Chiu(1972)在实验中,美国和中国儿童从一组项目中选择最相似的项目。因此,美国儿童选择了类型或功能特征最相似的项目,如吉普车和船,因为它们配备了引擎;中国儿童选择功能或主题相关的项目,如桌椅,因为我们在桌子上吃饭时需要坐在椅子上。事实上,以分析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代表的思维模式研究最初脱离了跨文化差异研究,为文化建设的差异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然而,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同一文化也会内部分化。Nisbett等等(2001)在研究中使用了工具箱的隐喻来指示这两种思维模式,并认为每种文化都配备了这两种思维工具,但特定的工具在特定的文化中变得更加有用,然后更加明显。Choi当(2007)测试他们开发的量表时,他们发现,虽然受试者都是韩国学生,但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和东方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同一文化中的人也会分化分析思维和整体思维。这也与其他跨文化研究的结论一致,如自我建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发现跨文化的差异在单一文化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4. 感知效能 Bandura(2000)指出,感知效率(perceived efficacy)在人体机能(human functioning)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人行为,还会影响其他因素的执行,包括目标和愿望、结果期望、情感倾向和社会环境中的机会和障碍。感知效率最终会影响个人对行为效率的乐观或悲观看法,最终的行为步骤,最终的目标和努力,的结果,面对困难,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以及最终的成就。 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感知效率领域,以引起正确的行为。Newcomb和Harlow(1986)的研究证实,当感知到的损失越大,或者说感知到进行戒酒戒毒这些活动的效能更高时,个体就更容易参与到戒酒戒毒中去。Block和Keller(1995)感知效率,处理投资(in-depth processing)结合这三个变量的框架效应,研究表明,当个人感知到的效率较弱时,他们更容易深入思考信息传达的行为是否会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负框架(negative framing)语言比正面框架语言更有说服力;当感知效率更高时,它们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流畅。此时,框架效应不再显著,正面和负面语言的说服力相等。 7.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 Trope Liberman(2010)应用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视觉感知的研究(visual perception)、文字与图片、分类方法、行为识别(action identif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