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三)微博舆情消退与消亡(残留)期传播微博舆情消退与消亡(残留)期传播,其传播主体仍然在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进行,但此时意见领袖与粉丝聚集或者网络爆红的现象消退或消失,传播频次和范围缩小。传播效果中知识获取与环境认知及行为示范的作用减弱,价值形成与维护的效果得到确立与实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完整的微博舆情传播的过程模式[28](如图4-2)。图4-2 微博舆情完整演化过程传播模式(四)案例验证通过郭美美事件可以对这一模式进行验证。2011年6月20日左右,郭美美微博炫富,其中的身份认证信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引起网友关注。此时,微博舆情开始萌芽与形成。网友获得一些比如中国红十字会有年轻炫富商业总经理等新信息,这算是此微博信息传播所获得的知识获取和环境认知效果。进一步,随着网友转发量及对其信息的质疑,粉丝集聚现象出现,微博舆情迅速爆发和高涨,网民对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产生怀疑,舆论迅速形成,涉事各方舆论压力剧增。2011年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辟谣,新浪微博道歉,但这些官方介入并未起到多大的效果,舆情持续高涨,网民又质疑郭美美与红会某管理层有亲戚关系等,而相关当事人发微博澄清,但很快又进一步引起网民质疑。另外,网民对郭美美的玛莎拉蒂豪车、奢侈品包等开始微博围观,而红十字会相关部门及个人也相继出面辟谣,但因为事实本身的复杂性,舆情反复,舆论高涨且持续,可以说,以郭美美炫富为起点,微博舆情传播就像围绕着郭美美、红十字会等串接起了一串类似珍珠项链的舆情发展脉络,在微博舆情信息的二级及多级传播过程中,一直有网络谣言出现&涉事方辟谣&新证据出现的一个网络舆情发展的循环,导致红会公信力一再下降,舆情发展爆发与高潮期持续很长。当然,这其中公众对各方的言论及事件本身都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舆情传播的长期效果初步形成。2011年7月30日,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信息发布平台上线,但随后网友又质疑其有名无实。可以说此时郭美美事件已经实质性地转移为中国红十字会危机事件,此后一系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新闻报道大多涉及其管理体制及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等。就郭美美单个事件而论,其已经发展到舆情消退与消亡期。尽管郭美美母女还接受了郎咸平专访等,但引起的关注已大不如前,而对郭美美、红十字会形成的判断和认识,在这一阶段再次确认,舆情传播效果凸显。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基本符合微博舆情完整演化过程的传播模式,特别是其在爆发与高潮期的表现,由于涉事方本身的问题,导致官方介入的时机和言论屡遭质疑,进一步助长了舆情向舆论的发展,充分表现了微博舆情极端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风貌。当然,由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现实中各种复杂因素的介入,完全意义上的微博舆情完整演化过程传播模式并不存在,同样是郭美美事件,由于红十字会与郭美美在现实中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其不可避免地在郭美美事件所引发的红会危机后有进一步被重新关注与讨论的可能,导致舆情发展又一次开始萌芽与形成、爆发与高潮以及消退与消亡(消退)的循环。2013年红十字会调查郭美美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对网络舆情发展模式做理论性的探讨。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9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该团伙在境外赌博网站开户,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下注,进行赌球违法犯罪活动。郭美美是其中参赌人员。随着警方调查的进一步深入,红会炫富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郭美美说:其实我和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包括我前男友王某,都不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我本人也不认识任何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因为自己的虚荣心,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导致红十字会这几年名誉受损这么严重,现在说对不起都不足以来表达我的歉意。警方还发现,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相信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围绕郭美美的一切包装都会被撕破,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三 微博舆情次完整演化过程的传播模式(一)模式构建分析微博舆情次完整演化过程中,舆情爆发后很快陷入消退和消亡期。这其中,在舆情爆发阶段的二级或多级传播中,意见领袖发声、政府机构介入、官方媒体引导乃至于舆情本身的问题等,使得舆情爆发没有形成舆论而很快消退,或者形成舆论却没有形成较大影响而很快消退。就具体的传播要素来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与完整演化过程的传播模式大同小异,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