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迟了一个小时
则。而搜索引擎的出现,则是创造和顺应了这个趋势。在烟波浩渺的信息海洋中,搜索引擎帮助人们以‘你’的标准重组了这个世界:它是因你的要求而重组内容的”。时任百度产品总监的俞军是百度贴吧的创始人。他当时的想法是:结合搜索引擎建立一个在线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开交流和相互帮助。2003年12月3日,百度贴吧上线了。为了进一步提升、改造贴吧,提高其影响力,俞军觉得应该给贴吧找个合适的带头人。2004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一个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论坛,俞军去参加了。这次他找到了一个很得意的门生——李明远。李明远是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与网络艺术,每天都在学习如何将原始影像记录剪辑,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加贴近观众。在这个时候,李明远的以用户为核心的“用户视角”已经建立起来了,他学会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用户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从2001年开始,李明远业余时间一直泡在北大的“一塌糊涂”BBS论坛里。“一塌糊涂”是当时非常火的一个BBS论坛,李明远从版主、区长,一直做到“一塌糊涂”BBS论坛的站长。在这一过程中,李明远发现,适应人群归属感的圈子开放性对一个论坛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归属感的开放性不仅仅是让更多人参与到论坛里,不仅仅是追求更多的发帖,而且是要鼓励更多元的用户群参与不同圈子的管理,只有这样,参与者才会有归属感,网站才会获得活跃发展的广泛用户基础这一根本生命力。以前“一塌糊涂”BBS只是一个面向北大校友和在校生的论坛,所有社会人士以及其他学校的学生,在这上面并不能轻易开设属于自己群体的版面。在开放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李明远从八区开始尝试开放更灵活的低门槛的注册准入,即宽松开版但从严考核,从重点大学版面的开放直到地方省市联谊空间,直至最后允许一些知名中学和特定的班级同学录,这让“一塌糊涂”不仅仅只是针对北大学生,而且可以更好地吸纳全国高校精英和社会人士。同时,从那时起,一些新版面的开创也变得十分容易,一改过去复杂的流程和过长的周期,申请不再需要过多管理者的审核,而是让广大用户去检验该版面是否成功和值得开设。结果证明,充分放权对“一塌糊涂”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这个原本只有最多数千人在线的校内论坛,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BBS,后期通常都有几万人同时在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那次会议上,李明远做了一场关于《“一塌糊涂”和中国网络社区发展趋势》的报告,讲述了自己对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趋势的认识。2004年,分众传播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流行。李明远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与论坛的发展趋势非常相似,论坛也逐步出现了垂直细分的发展趋势,让有相同兴趣和背景的人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圈子,获得适应的内容和有针对性的信息。当时,在中国的社区论坛里,还没有特别垂直细分、用户导向的论坛,不能灵活地根据内容和用户需求去决定社区版面的架构,大都是大而全的综合性论坛,版面开设的滞后性很明显。李明远所提到的“论坛应该首先考虑建立什么样的氛围,便于给不同的人传递什么东西,更好地让不同的人根据特点和需求聚集到一起”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李明远的上述观点引起了俞军的注意。虽然早已了解“一塌糊涂”BBS,但俞军那天还是第一次见到李明远。李明远演讲完回到座位上,俞军走过去,没有任何寒暄和客套,第一句话就说:“你好,我是俞军,我是百度的。”第二句就说:“你知不知道百度的贴吧?”在李明远给出肯定的答案后,俞军又问:“你有没有兴趣来做贴吧?如果有兴趣,回头我们聊一下。”随后,俞军留下名片离开了。李明远对百度以及百度贴吧还是有所了解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和周围的同学都开始转用百度了,感觉百度2003年、2004年进步非常快,搜索效果越来越好。但李明远从没有接触过百度的人,对百度的第一感觉是神秘。俞军说完三句话、留下名片就走的干练作风让李明远很“震撼”,这奠定了他对百度的第一好感。大概隔了一个星期,俞军给李明远打电话,请他到百度去谈一下。当时,百度在中关村办公,而李明远正在东四环SOHO现代城的一家电视公司全职实习,宿舍更是在东五环,去一趟中关村其实还蛮远的。李明远提前下班,挤公交车去百度,两人约的是5点半,但到达的时候已经是6点半了,整整迟了一个小时,但俞军一直在等着他。当时,百度占据了理想国际大厦12层全层,李明远进去后感觉很大很空旷,还有人在打羽毛球。李明远与百度两个高级产品经理以及俞军一起见了面,俞军当时是百度的产品总监。大家聊了聊彼此对中国网络社区、贴吧模式的看法,以及网络社区与搜索引擎的关系。李明远当时可以选择的机会很多,但这次见面让他决定先在百度落脚。此时,李明远的身份还是一个编导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虽然在百度工作了,但李明远当时没有想过要留在百度。他特别喜欢法律,想毕业后考法学硕士。为此,大学期间,李明远一直在自学法律。在百度工作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李明远就必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