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有一个词比较火
来讲,虽然可以选择的品牌多了很多,但仍然不能保证帮企业找到合适的联合营销伙伴。那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企业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呢?经过尝试,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可以帮助这样的客户。1.首先需要有可利用的大数据我们使用的大数据就是基于淘宝和天猫的公开交易信息,比如我们把所有服装类目下商品的交易信息、所属店铺(这个必须有)、用户名、交易时间等都录入数据库。2.其次找到合作目标群根据客户选择的品牌找到与客户的品牌和产品相似的品牌,这些品牌集合被称为集合A,再通过大数据库寻找在集合A中有购买记录的用户,他们选择的其他品牌有哪些,不同类目的品牌排名又是怎么样的。这些品牌正是客户需要寻找的联合营销合作伙伴。3.最后完成精准的谈判合作因为有了明确的数据支持,两个品牌具有比较好的关联销售关系和比较高重叠的用户群,这时候再去同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一是目标的指向性很强,二是双方基于数据容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自然双方的合作意向也就很容易达成。当然,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工具或是数据的累积,你也可以利用淘宝指数工具寻找顾客群和自己重叠度比较高的品牌,然后再去说服对方与自己进行合作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小结大数据的来源渠道极大。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大数据可以解决的商业问题很多也很大。思考:我如何用大数据的思路选择细分市场?我如何用大数据的思路选择品牌代言人?我如何用大数据的思路选择产品或服务?我如何用大数据的思路搞营销活动?还有哪些过去解决不了的商业问题可以用大数据来解决?2.12重新理解互联网思维最近还有一个词比较火,那就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百度百科上没有相对准确和被大家认可的定义,我们来看一看在互联网中从事传统行业(非信息行业)做得最好的人是怎么说的吧!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和快。这句话,并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因为做了提炼,而且很简洁直白地说出了他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2.12.1关于体验;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同图书的编辑和朋友沟通,如果我来写这本书,到底是给谁看的?是给学生、操盘手,还是给传统企业的老板看的?如果是专注于给老板们看的,他们的需求和诉求有哪些?他们读书的障碍有哪些?比如:字体、字号、排版、纸张、颜色等。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口气又是怎么样的?甚至为了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我推掉了很多的工作,拿出大量时间来做准备。我要用互联网思维的专注来写这本书。若论体验,餐饮界有海底捞可以去体验,零售界有河南胖东来去体验,宾馆有桔子水晶或是智选可以去体验,零食界有三只松鼠可以去体验,化妆品界有AFU精油可以去体验,网络购物有快书包可以去体验,电子产品必须要体验一下乔布斯带给我们的颠覆性感受。乔布斯一直强调苹果是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来做手机,科技当然很好理解。什么是人文?其实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使用者的体验关注。从普通人第一次接触到会使用,从字体的设计到界面的颜色、从操作的动作到生态圈的建设,无一不充满了乔布斯的理解。记得在2006年给苹果(中国)公司做一个咨询项目时,他们告诉我,在美国的中小学大量使用苹果电脑,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其实我当时一直没想明白,苹果究竟可以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但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苹果要传递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科技产品,而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介质,让公司和用户之间成为朋友,成为一体。2.12.2关于极致;对于我的这本书,如果说要做到极致,可以套用ZARA的经营模式,那就是用一流的内容,二流的设计、纸张和印刷,加上三流的价格来面对读者。我希望读者拿到这本书时,会有一些惊喜,那也说明我成功地实现了应用互联网的思维。当然做到绝对的极致很难,我很希望本书在每一次改版时,可以把内容继续完善,知识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每一次改版都能像小米的系统一样,让读者看到我们一步步优化的细节。企业中无处不是可以优化极致的地方,只是因为过去企业用不着关注这么多或是企业没有渠道获得用户的使用反馈。因此,只要有性价比,只要低价,企业就可以很好地生存,没有人也没有必要去追求极致。但今天的竞争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激烈,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品牌都需要有自己的亮点,需要有独树一帜的认知。举个例子来看一看什么是极致。一家为宝宝拍照的公司收到用户的投诉,说他们公司的顶灯对于躺在下面拍照的宝宝视力有不好的影响。说实在话,没有养过宝宝,不是那么特别细心的妈妈都不可能发现这个问题。但现在的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妈妈又经常通过互联网结成一个一个的小社区,很多经验和知识快速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和学习。在安装灯的问题上,是用白炽灯、卤钨灯、LED灯,还是荧光灯,几岁的宝宝可以承受多少亮度,什么环境又该如何用?这家公司正好是由一群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