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持续经营危机的定义;判定指标和预测变量的
但却开创了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研究的先河,并且第一次提出通过财务指标研究持续经营危机的思路。此后,企业持续经营危机预测研究循着Fitz Patrick的思路大量涌现(12)。因为制度性原因(13),我国直到1986年才出现关于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研究的介绍性文章。吴世农和黄世忠(1986)第一次粗浅地介绍了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此后出现的文章也主要以介绍西方企业持续经营危机预测模型为主(周首华、杨济华、王平,1996)。直到1998年沪深交易所推出ST制度,借鉴国外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判定与预测的实证研究才开始大量产生(陈静,1999;张玲,1999;陈瑜,2000;高培业、张道奎,2000;吴世农、卢贤义,2001;姜秀华、孙铮,2001;张艳,2002;杨淑娥、徐伟刚,2003;陈洪波,2003)。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的判定和预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4):何谓持续经营危机,即持续经营危机的定义;判定指标和预测变量的选择,即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的原因和表征;判定和预测的方法,即用什么模型、技术进行持续经营危机的判定和预测(15)(吴世农、卢贤义,2001)。因此,以下文献回顾将按照这三个基本问题逐步展开。1.2.1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的概念自从1937年科斯打开黑箱之后,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企业理论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历经60多年后成为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相互交融最为成功的分支,也是这两门学科投入精力较多的领域。融汇了众多研究者心血和智慧的企业理论,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企业的产生根源、成长边界、发展动力、运作机理等微观问题的认识。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强调的是如何获得和维持赚取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却从未涉及如何维持生存的基本问题,仿佛企业生存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成为任何经济理论研究不言自明的暗含前提(林毅夫,2002)。虽然自生能力不同于核心能力,持续经营也不同于持续经营优势,但是作为存在着的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和不同级别的态势,自生能力与核心能力、持续经营与持续经营优势依然具有共通的东西,它们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自然体现的特征。因此,对企业核心能力、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企业自生能力和持续经营的洞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持久的超额利润,是企业家们恒久不变的梦想;探索竞争优势的源泉、洞悉持续竞争优势维持的秘诀,也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理论追求。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竞争优势如何保持?构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克努森,1996)。循着这两个基本命题,各种各样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纷纷涌现,到如今几乎成了战略理论丛林。根据理论的变迁顺序,最具影响力的竞争优势学说主要有三种:古典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企业内生要素理论。以Andrews为代表的古典理论认为,企业应当基于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利用外部机会并避开外部威胁,发挥自身优势并克服劣势,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就是著名的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 分析模型。古典理论表明正确的战略选择是竞争优势得以建立的来源;但是战略怎样实现竞争优势,即战略转换为竞争优势的机理,仍然是一个黑箱。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产业结构理论突破了SWOT分析框架,开始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探讨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他们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市场位势,前者决定了产业整体的平均盈利能力或盈利水平及其可持续性,后者则影响企业自身的盈利率高低。但是,波特更加强调和关注产业的吸引力,因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性因素是产业吸引力,而产业吸引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等五种主要力量的对比。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第一次成功地把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并获得许多有用的分析工具,但是其理论基石产业选择决定论却遭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一个产业最终都将只能获取平均资本报酬率,而且现有的其他产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属于已经结构化的产业(16)。芮明杰、余光胜(1999)循此思路提出的产业致胜理论也依然没有跳出产业决定论的框架。Rumelt(1982)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内各个企业长期利润的分散程度远远大于产业之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因此,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独特能力,而不是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Rumelt, 1987)。现实是,朝阳行业依然有成堆失败的公司,夕阳行业也仍然有成功的公司。现实向波特的行业决定论提出了挑战。由此,管理实践和企业理论开始将视角转向企业个体特征的研究,产生了企业内生要素理论。企业内生要素理论以企业自身要素为分析视角,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它自身所拥有的特异要素,而不是其所处的总体产业环境或产业结构。企业的成长是内生的,其内生成长中形成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成长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刘刚、李国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