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电网全部介入风电开发 产业格局将二次洗牌
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借力打力:尽量让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减少自身工作量的同时也让相关人员更关注核心内容;第二,要借势而行:在任职资格体系推进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沟通工作,借领导之势加强第三方地位会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第三,要加强宣传:项目结束后,应对任职资格体系的内容及其应用方式进行宣传,便于贯彻实施。第四章 LD:企业持久领先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企业的源能。对于企业来说,其根本的源能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有的人认为这源于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有人认为源能就是企业价值观的构建。实际上,企业发展的源能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它们是大多数企业的“圣杯”。然而,创新和学习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源能,就须有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战略和完善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企业和员工才能保持轨道统一,发挥最大势能。第一节 突破瓶颈:学习发展助力企业发展企业里HR伙伴设计和运作的LD项目经常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工作,而且经常被认为是有学习而无发展。很多企业运营一旦出现订单减少、财务困难等问题需要削减成本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砍掉培训费用;而优秀的企业常常作出相反的选择,利用业务减少、大家都不太忙的时候做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近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境后,习惯于在战略布局和业务条线上做调整,却忽视了停止学习才是真正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既要在宏观上掌控所处复杂的局面,也要在微观中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突破企业困境就要求企业既要有战略、有理论,也要有战术、有实践、有能力,否则企业一定走不远也走不动。如何让企业家、高层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与员工合力突破企业所处的困境?现在看来行之有效的方式依旧是学习。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是看这个企业里的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人才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把“人”变成“人才”是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而学习发展也逐渐成为各个优秀企业的战略任务。一、学习与发展or培训与发展很多HR朋友一直将学习发展等同于培训发展。其实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讲学习发展,而不讲以前的培训发展呢?学习与发展原来的名字是培训与发展(Training & Development),偏重于企业的学习及培训工作,与传统人力资源培训对应,重点包括培训体系的搭建、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其实,“培训与发展”变成了“学习与发展”,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这背后的三个主要原因揭示了这一人力资源职能的巨大改变。首先,这是组织的需要。学习型组织是于1990年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被提出,之后被普遍认可的一个概念。它所产生和被认可的条件就是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以及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性。组织必须具有学习和应变能力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组织不会学习,真正学习的是组织里的人,组织需要提供鼓励学习和创新的条件和氛围来支持员工的学习和改变,从而使组织具有在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其次,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传统的培训是以组织为中心,员工多半是被动地接受培训,通常效率低、效果差;而学习的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和调动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愿望,在实现组织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者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最后,学习的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培训、辅导、讨论、读书、线上学习、在岗学习、虚拟学习小组、轮岗、导师制、师徒制等,完全超出了传统课堂培训的范围。另外,实践已经证明,学习更多来源于工作生活实践,约占70%左右,另外30%来自其他方式的学习。同时,培训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全面的改进,除了保留讲师授课外,互动、讨论、辅导、情景模拟等学习方式也已被带进培训课堂,成了现代培训课堂上占用时间比例更大的学习方式。每个卓越的企业都是一所学校,它不仅生产优质的产品,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生产产品是为了服务客户、为股东赚取利润、为雇员创造就业,而培养人才除了能够帮助组织为客户生产更好的产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为雇员创造更令人满意的就业外,还能帮助雇员成就自己的人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前半句好理解,但对于后半句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些企业会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没几天就跑了,甚至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问题是他为什么会跑?员工知识技能水平提高了,市场价值就提高了、他需要的工作平台就变大了。你给付的工资提高了吗?你提供的工作平台变大了吗?所以,学习的成本不仅是培训费用和组6月25日,南方电网控股子公司南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网站首页挂出一则“企业新闻”,称由该公司牵头,联合明阳风电、粤电集团,以及国内能源和相关领域的8家知名企业共同出资的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在6月20日成立。这样,继国家电网(微博)成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染指风电项目开发后,南方电网也正式进入风电开发领域,至此,两大电网全部介入风电开发。与国家电网不同的是,南方电网控股的该公司集合了风电的各个产业链条,从上游的风机制造企业,中游的风电开发商、到下游的电网,产业链非常完整、清晰。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该“联合体”阵容非常强大,除了南方电网外,不乏国电、大唐、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的身影,三峡新能源也有介入。对此,有专家认为,由电网参与风电开发项目,可降低并网消纳的风险,降低成本,但由电网主导并参与项目开发,有违电改“厂网分离”的主旨,而且公司汇集全产业链,容易形成内部关联交易,特别对于处于深度调整期的风电产业,或将形成二次洗牌。“联合”公司根据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南网综合能源”)网站披露的信息,新成立的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南方海上风电”)由9家企业共同出资。本报获悉,该9家公司分别为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国电电力(2.65,0.03,1.15%)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其中,除南网综合能源出资1200万元,占股20%外,其他公司均出资600万元,股权比例为10%,综合起来,其注册资金总共6000万元。然而,这6000万元仅仅是开始,根据今年1月底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粤电力A(6.51,0.15,2.36%))发布的关于对外投资的公告,作为参股股东,公司将有资金陆续分批注入南方海上风电。据了解,南方海上风电的成立主要依托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新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是2010年国家能源局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难产后新近批准的可以进行前期工作的两个海上风电项目之一。这个项目分198兆瓦海上风电场工程和海岛智能微电网工程两部分,项目总投资44.5亿元,资本金约为9亿元。其中,按照该项目资本金总额的10%,粤电力A等8家企业需出资9000万元,其首期注入资本金600万元,剩余资本金根据项目开发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情况,按照相应股权比例分批注入。记者同时查阅了上述9家企业的相关资料,其中,南网综合能源的控股股东为南方电网公司,且南网的五个网省公司也有参股,其他两个参股股东为粤电集团和广东省广业公司,这两个公司也是南方海上风电的参股股东。此外,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五大电力集团的国电集团,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大唐集团,粤电力A由粤电集团控股,而华能是除广东政府外粤电集团的唯一股东,占股24%,可以说粤电力A间接隶属华能。由此可见,该公司不仅拥有电网、而且具有三大电力的背景。同时,还有国内风机制造排名第六的明阳风电,南方海上风电不仅具备了全产业链,更具有了较强阵容的竞争“联合体”。全产业链背后随着这家“联合体”公司的成立,其延伸出来的两大热点问题备受关注。一个是新公司为何专注投资海上风电,另一个是全产业链操作是否涉嫌内部关联交易,导致不公平竞争。目前,海上风电开发在经历了2010年国家能源局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后,不仅第二批特许权招标没有下文,而且第一批的4个项目也无一开工。2010年,国家能源局推出我国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总计为100万千瓦,地址选在江苏,其中两个近海项目分别位于滨海和射阳地区,装机各30万千瓦,东台及大丰则各有20万千瓦的潮间带项目。最后,多个联合体中标此项目,其中包括华能新能源、中电投、鲁能等多家公司。但此后,中标方无一开工建设。有消息称,4个项目由于没有拿到海洋局的“路条”所以两年内都未能获得能源局的审批。然而,这些项目将面临两方面的风险,一个是根据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的《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核准后2年内不开工建设,项目原核准机构将可按照规定收回项目;另一个是随着用海位置的调整成本将有所改变,此前的招标电价需重新定价。此后,鉴于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搁浅,国家能源局始终未开始第二轮招标。就本报记者了解,国家能源局近来批准了三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但都属于常规审批渠道,一个位于海南临高县,为大唐集团新能源6兆瓦海上试验风机项目,其他两个均位于广东,一个位于湛江,另一个即南方海上风电负责开发投资的珠海桂山项目。“特许权招标是为了确定海上风电的价格,为能源局制定海上风电的上网电价做参考,常规审批的示范项目则更具实操层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据粤电力A上述公告,该桂山项目经过投资经济分析,预计该项目投资回收期约11年,内部收益率约8%。“收益是一方面,现在各风电开发商对于海上风电的态度基本一致,就是先跑马圈地,将风力资源较好的地方划归辖下。”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业内人士表示,“而成立专注于海上风电的具有全产业链的公司,更利于海上业务的整合。”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也对本报表示,“聚合全产业链,成立联合公司开发海上水电,可以从内部降低成本,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上网电价,特别是电网的介入,可以解决风电并网的难题。”然而,也有市场人士担心,全产业链的加入或存在内部关联交易的可能。此前,有消息称,与桂山项目一起,同为广东海上风电获批示范项目的湛江徐闻海上风电项目4.8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项目,由粤电集团获得开发权,项目则主要采用明阳风电的超紧凑型风力发电机组。而桂山项目,更是融合了粤电和明阳风电。据记者了解,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风机选型及风机基础方案等初步仿真计算,但风机选型是否采用明阳风电的风机还未有公布。另一个相关的例子来自国电联合动力。有数据显示,国电联合动力成立后,60%-70%的风电整机主要销向了“国电系”的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而正是有此依靠,2011年国电联合动力的新增装机位列全国前三,占到新增市场份额的16.1%,仅次于华锐风电(6.85,0.14,2.09%)的16.7%和金风的20.4%。“目前,风电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由于各个风机企业的订单情况都不很乐观,集合了产业链条的新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项目话语权,而有项目就会促进相关风机的流通,起到去库存化的作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存在公司系统内部消化的情况,虽然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但是对于整个放点产业则相对不利,特别是加入电网的联合体,现有的风电行业格局可能再次洗牌。”上述人士同时表示,“目前来看,国网和南网都成立了新公司发力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开始涉入和主导新能源发电项目,这与当年电力体制改革施行的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厂网分离’的主旨背道而驰”。唯一的不同是,电网分离的是火电发电资产,而现在新瞄准的是新能源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