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
庞盗恕? 结果,市场毫无反应这是需求创造领域最令人生畏的四个字。 或者说基本上毫无反应。头一年,只有75人注册了会员。从19992003年,Zipcar的成长虽然稳定,却十分缓慢,停滞在3个城市拥有130辆车和6000名会员的状况之下,止步不前。 切斯一直在努力,尝试用创新的手段为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产品注入更强的魔力。 她强调Zipcar的社会使命,力图引起年轻城市居民在环保方面的共鸣;她通过公司新闻报,以用户社区建设为目的,举办了看图说话一类的竞赛;还发表了读者来信,其中讲述了用户最奇特的Zipcar经历。让客户感觉他们的意见有人在听,感觉他们能够影响到产品的发展,他们就会真心希望你取得成功。切斯这样说道。她邀请会员参加自带菜肴的晚餐,虽然只有25个人出席,但她却依然表现得热情洋溢。后来她解释说,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还有4000个人会这样想,这家公司举办了自带菜肴的晚餐聚会,而我也是他们的会员。多酷啊!’ 所有这些活动都很有趣,很吸引人,但却不具备足够的魔力去触发大规模的需求。盈利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愿景。切斯此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绿色环保的梦想之中,依然保持着乐观态度。她曾开玩笑说,自己的愿景就是占领全世界,只有当Zipcar被告上法庭,被指控为市场垄断,她才会认为公司取得了成功。她也曾说过,希望自己临终时,能看到Zipcar进入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那些国家的孩子们还没有形成美国式思维之前,还没有像美国孩子一样想等我到了17岁,我要拥有自己的汽车’时,Zipcar就要占领那里的市场。她还说过,说实话,我对这样的前景没有半点疑惑。 然而,几个月之后,切斯的投资人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他们担心,这位激情四射的CEO更关注的是拯救世界,而不是帮他们赚取合理的投资回报。2003年时,一笔700万美元的夹层融资[2]在最后时刻化为乌有。虽然切斯想办法搞到了另一笔资金,但公司的董事会再也忍无可忍了。曾经,切斯的愿景、创造力和驱动力就是Zipcar的一切,而现在,她却被董事会从自己一手打造的梦想中驱逐了出来。需求的关键,通常只是不起眼的小事 格里夫斯曾任职于波音公司和休斯飞行器公司(Hughes Aircraft),还在两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工作过,一家是信息美国(Information America),取得了成功;而另一家数字商品(Digital Goods)则因过早进入电子书市场而以失败告终。同时,他也是几家战略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和主要负责人,在私募圈里根基不浅,而这对于持续需要资金的Zipcar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但是,格里夫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却跟找钱无关。罗宾切斯及其团队在1999年到2003年间设计出的Zipcar产品我们姑且称之为Zipcar 1.0,的确比最初的汽车共享机制更有吸引力。但从公司不稳定的销售业绩来看,产品缺乏能抓住大规模客户群的关键特质。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格里夫斯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出Zipcar 2.0,这是切斯梦寐以求却又无力实现的魔力产品。这就意味着,要把Zipcar的关注群体扩展到热心环保人士之外,强调产品对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是一种人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格里夫斯说道,你的目的,是要说服人们逃离汽车公司长达百年之久的营销攻势。若想让公司成长为一家真正的企业,服务的规模就要提升一个等级。用董事会成员彼得奥尔德里奇(Peter Aldrich)的话说,就是要将一场政治运动转变为一家公司。 可没想到,格里夫斯却开始叫停规划之中的扩张项目。他之后解释说,我们需要先在一个城市的层面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公司在着手扩张时并没有真的考虑清楚,实现盈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关于Zipcar如何才能实现快速成长,当时是众说纷纭。有人建议开展激进的广告营销活动,也许通过广告牌、平面媒体、广播和电视广告等手段,高强度宣传Zipcar的优势,可以吸引人们去尝试公司的服务。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利用自由媒体的力量,通过访谈、报刊文章等信息宣传手段,唤起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情感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观。还有一些人提倡传统的商业手段:打折券、免费试用、地铁站外和商场中的Zipcar登记柜台等。 而格里夫斯则决定先开展客户意向的研究调查工作。为了搞清楚Zipcar产品缺乏魔力的真正原因,格里夫斯成立了焦点小组,对那些知道Zipcar品牌却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加入会员的观望派进行了深入研究。究竟什么才能激励他们加入Zipcar会员呢?格里夫斯认真听取了观望派的意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导致这些人犹豫不决的具体原因上。经过细致的研究,他发现,如果对业务成长本身投入足够的关注,就可以解决汽车共享服务中的很多长期问题,并大幅提高Zipcar的内在吸引力。 ▲需求的力量▲ Zipcar会员常常会发现,在需求量最高的晚间和周末,这个城市中仅有的几辆车早就被别人预订一空。而且,最近的车辆也停在离家10~15个街区远。这虽然听起来不算什么大麻烦,但在整个Zipcar租车过程中再附加半个小时的步行时间,就足以让大多数客户望而却步。 就像一位Zipcar会员所说的一样,如果最近的Zipcar在两个街区之外,让我赶夜路走到那里,我就会不耐烦。另一位会员说,如果车停在离我家步行5分钟以外的距离,我就不考虑了。他们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这就衍生出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棘手问题。Zipcar的默默无闻限制了车队规模的发展,而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又该如何壮大Zipcar车队规模,使服务更受欢迎呢? 格里夫斯拓宽了思路,对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成功跨越了这道障碍。他认识到,Zipcar走向未来的关键在于密度。汽车的停放位置必须距离会员很近,才能真正替代个人购车,成为一种便捷的出行工具。比如说,如果波士顿拥有20万会员,8000辆车,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公司当时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凭借一个规模很小的组织,去模拟大规模机构才能实现的高度市场渗透。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格里夫斯决定将Zipcar车队集中在少数几个精心筛选的位置。决策一经实施,立即获得了立竿见影的需求成效。 Zipcar没有将车队投放到整座城市,而是集中力量,在几处城市居民区形成相对密集的布阵。这些居民区中住满了典型的Zipcar用户:年轻、精通技术、环保、节约。Zipcar重点抓住潜在客户集中的地区,就算从小规模起步,也可以实现高密度的目标。 Zipcar组织了街头宣传队,一个小区接一个小区,一个地址接一个地址地推广Zipcar品牌和产品,并专门在特定的居民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营销活动。华盛顿有一个小区,那里居住的全都是没有汽车的年轻专业人士,Zipcar在小区的路边放了一张旧沙发,上面挂出一块牌子写着想把这张沙发搬回家,你需要一辆Zipcar。波士顿很多大学生发现,城中的T线运输系统中贴满了Zipcar的大幅海报,上面赫然写着一年350个小时用来做爱,420个小时用来找车位。究竟哪里出了毛病? 客户需求有着不同的类型,Zipcar的业务也力图与之保持一致。公司在不同的居民区部署了不同的车型:剑桥是个具有环保意识的地区,这里的车队由混合动力普锐斯组成。而在波士顿奢华高雅的贝肯山(Beacon Hill)一带,则有沃尔沃和宝马随时待命。我们就像路边的咖啡店、干洗店一样。格里夫斯回忆说,Zipcar就是一家按本地需求提供本地服务的本地公司。公司不遗余力地识别着各种类型的潜在客户,并制定出了不同的产品组合,以吸引到每一类客户的关注。 最重要的是,这种主打本地的战略实现了即时密度的目标。在选定的居民区中,Zipcar随处可见,既可以让会员很轻松地订到车,也可以让人一眼就认出Zipcar的品牌。 ▲需求的力量▲ 计算结果很有说服力:如果在剑桥中心地带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