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用户查看图片
创新是否有章可循?创新能力能否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创新是否有门道?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收集、整理了目前互联网产品中的大量优秀细节创新案例,并对其分门别类,试图探索其中的设计规律,以期总结归纳出一套能够系统指导产品经理们进行细节创新的方法论。作为本书最主要的内容,第2章至第5章会根据笔者从优秀细节创新中归纳出的较普遍的四种类型,分别分析总结如何做出优秀的细节创新,供大家探讨。谈到创新,“抄袭”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它甚至是实现快速“创新”非常有效的手段。由于“抄袭”程度不一样,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亦或是又一“创新”。许多被人认为“优秀”的创新者虽然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但却输掉了整个市场。而那些被人认为是“模仿者”的,却有不少正风生水起,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独立创业”的方针,还是应该学会点“拿来主义”?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互联网发展史的学习、对一些典型“抄袭”案例的分析,挖掘出了“抄袭”表象下的更深层逻辑,在本书第6章第1节中集中论述。另外,本书中会大量引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细节创新案例,有些创新是很多产品都采用的,难以考证究竟是哪一家的首创,本书中所有细节创新案例的列举并不代表笔者认同该细节创新是该公司或该产品的首创。此外,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本书尽量选用海外的案例。任何创新都是有成本的,细节创新的收益往往并不大,把控好成本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书第6章第2节会就细节创新中的成本控制做相应的探讨。细节创新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讲,细节创新也是赢得用户尊重、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有效手段。本书第6章第3节会列举同样适用本书创新方法论的传统行业细节创新。1.2“细节决定成败”还是“大行不顾细谨”——准确定位细节创新的价值关于细节创新对企业的价值,有着截然不同的两派看法。一派认为,细节创新是决定成败的基石,优秀与拙劣是通过细节区分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细节创新去积累优势,才能最终赢得整体战略层面的成功,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派;另一派则认为,细节终究只是细节,细节创新带来的价值有限,决定成败的还是那些关键的创新点,只要把握好关键创新点就能成功,这就是“大行不顾细谨”派。两派看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前者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后者则对于很多细节并不在意。“细节决定成败”还是“大行不顾细谨”?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着要不要投入大量人力去进行细节创新,做与不做本身就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常注重细节创新的移动社交App Path明显属于“细节决定成败”派。2010年11月,Facebook前高管Dave Morin创办了Path,强调熟人圈社交,用户只能来自于通讯录和Facebook,为此Path用户只被允许创建50个联系人(Path 2.0时增至150人),最初版本的设计也比较中庸平淡。最初版本的Path设计到了2012年6月,Path用户量约为300万,与同期创立的照片分享App Instagram相比差距非常明显,Instagram彼时用户数已经突破3000万。随着Facebook以7.15亿美元收购Instagram,Path一方面受到自己产品定位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受到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陷入了用户量难以实现突破的艰难境地。为此,Path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特别是增加了扇形菜单,并在菜单动画设计中借鉴了皮克斯(Pixar)的风格,还精心设计了许多表情符号,这些改进受到了用户的肯定。Morin说:“真正的情感很难通过设备表达出来,但这些功能做到了这一点。”Path独具特色的扇形菜单Path的时间轴设计也广受追捧。当用户滑动查看信息流时,会有一个时钟在右边随着信息流的滚动而呈现出时光倒流的效果,非常炫酷,而当用户停止滑动后,时钟及图片上的用户头像也会消失,方便用户查看图片。精美的设计惊艳了全球用户,再加上Dave Morin与另一位创始人Dustin Mierau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降低Path的门槛,Path终于打破僵局,用户量由此迎来爆发式的增长。Path中滑动查看信息流和停止滑动的效果除此之外,Path还在很多细节上下足了工夫。例如,当图片还没有加载完时,会先呈现一张低分辨率的黑白图片,一张模糊的黑白图片比一张清晰的彩色图片小得多,可以很快就加载完毕,当图片完全加载后才显示为彩色图片,过渡非常流畅清晰。Path加载图片时会先显示一张低分辨率的黑白图片2015年5月29日,Dave Morin通过博客宣布Path和Path Talk被韩国著名互联网公司Daum Kakao收购。其实早在2011年,Dave Morin就曾婉拒Google开价1亿多美元的收购邀约,2014年也曾传言Apple无限接近收购Path。但不管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