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些镜头:男主角有高超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兴趣爱好细分到不同的领域。这使广告业,再也做不到像先前那样一呼百应的效果。如今,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项挑战,像以前那样四面撒网的做法再也起不到实质性效果。对商家来说,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能最大限度地为公众知晓,就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在硬性广告越来越难发挥实效的情形下,经过商家、广告人和媒体人的不断摸索,一种新的广告模式——植入式广告便被催生出来。就如同在新媒体上看到的软文一样,在其他媒介所呈现出的植入式广告,使得营销活动有别于过去的营销,广告不再是过去的广告——它不会让观众产生营销感。这就达到了植入式营销的最高境界。所以,有人才说植入营销是不需要广告的营销模式。在植入营销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各被植入的如电影、电视等载体艺术性和文化性,与被植入的品牌和产品的利益考量。也就是说,利益往往会让人忽略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让人看不到真实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各种载体又必须靠获取利益来求生存、谋发展。这种矛盾,就让植入营销必须找准平衡点,通过最佳的呈现方式,让它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电视方,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将植入广告的节目完成,然后再推介给商家。这种做法是完全以节目制作方为主。不过,就观众视角来看,即使其中出现了巧妙的构思、有看点的内容,但在植入广告的呈现上,仍然存在生硬、做作的痕迹。因而,这样的植入方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在观众看来,就是变相做广告。一些媒介人也看出了其间的弊端,于是就通过广告部门与节目制作方共同策划载体节目,从而让植入广告与节目融为一体。以美国007系列电影为例。几乎在每部影片中,观众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些镜头:男主角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一辆再不起眼的汽车或摩托车,到了他的手上就成为无所不能的运载工具。每当他在打斗追击时,围绕着这些车辆的会有许多特写镜头。通过这些特写镜头,观众们不仅可以看到它们的品牌,还能感受到它们优良的性能。不过,这些镜头并没有使用传统广告的手法,完全是顺应剧情的变化而出现的。这样嵌入品牌的方式,就是成功的植入营销方式。除车辆外,还有演员喝的饮料、使用的通信工具、身上穿的服饰、腕上戴的手表、鼻梁上架的眼镜和嘴上叼的香烟,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呈现出来。比如说,主角在特写的场合等一位朋友,为了显示他内心的焦急,特写镜头特意从演员的脚拍起,然后镜头上移,将演员焦急的眼神转向看表的动作,并刻意让看表的时间延长到一定的程度。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为表现演员等待时的焦急情绪,但暗中又十分巧妙地将手表的品牌呈现给了观众。这就是植入营销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广告的营销。一般来说,要做好植入营销,可从这些方面做起:首先是精心策划。事先要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新生事物和流行时尚之类的元素有良好的捕捉能力。其次是植入方式要巧妙。这种巧妙并不体现在博人眼球方面,而在于取得让观众下意识地对品牌留下较深的印象效果上。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功夫。通过将营销项目融入影视、吸引眼球的节目、场景、会话等情节中,让观众不知不觉接受所推广的品牌信息。再次是善于利用时机。一些对推广自身品牌的重大利好事件,比如公众高度关注的活动开始运行。这时,采用植入营销,就会取得非常高的传播效率。随着一些品牌通过植入营销而取得巨大的市场效应,很多企业家都有摩拳擦掌之势,希望借助这种特殊的传播形式,让自身的品牌有个较大的翻身。但是,要切记的是,就如同人到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水土不服一样,植入营销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商家。对以下所列的商家或模式,就要谨记不要贸然介入。其一,没有品牌知名度的厂商。植入广告是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从而加深其对被植入的品牌或产品的印象,进而转化成消费行为。有人只看到了一些厂商这样做所收到的成效,却忽视了其前期所付出的努力。事实上,那些通过植入营销取得实效的厂商,都有个前期铺垫的过程。在这种铺垫过程中,观众都或多或少地对其品牌或产品有所了解。再采用植入营销,实质上是加深观众印象的一个过程。对于那些默默无闻且无品牌基础的厂商来说,他们采用该种方式再怎么卖力,观众一时也不会往心里去。所以,品牌印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二,与节目中的人物不匹配的厂商。植入营销一个最显著的作用是,能让观众对节目中使用产品销售的行为产生欣赏,进而产生效仿行为。节目中的人物大多是具有“榜样”作用的公众人物,通过他们植入产品,能够起到引导观众的作用,让他们通过效仿而产生具体的消费行为。但如果公众人物所使用的产品与其身份或品性不合,就会适得其反。比如,生产丝织品的厂家,如果通过林黛玉这一形象来提升他们的裙装品牌,就会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而如果生产运动服的厂商也想靠林黛玉的形象来提升品牌,恐怕就会适得其反。其三,产品目标人群与产品定位不配套的模式。通常来说,目标人群定位越精确,植入营销的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