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核心团队人员规模不到200人
墙擦瓤占洌涫祷褂Ω糜幸桓隽占洌撕腿酥涞牧樱褂Ω冒ㄖ耙等α樱ǖ缱佑始⑽⑿拧Q),生活圈连接(微信朋友圈、QQ空间),人脉圈连接(社群),兴趣圈连接(俱乐部会员),私密圈连接(陌陌),血缘圈连接(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连接越多,关系越强。 要形成一个真正的社群,群员之间至少需要两个维度的连接。所以我自己从来不认为我现在的几十万微信订阅者就是社群,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只有微信一个渠道的一次连接,我也不认为我的几万名在线课程学员就是高质量的社群,他们大部分和我只建立了两到三个维度连接,一个是网易云课堂,一个是微博或者微信,再一个是QQ学员群。积极的学员会和秋叶老师互加个人微信,优秀学员会和秋叶老师微博互粉,连接深度也在不断加深。 秋叶PPT核心团队小伙伴除了都在同一个微信群外,彼此都是微信好友,微博互粉,交换电话,经常同城聚会,做到了网络圈、生活圈和职业圈交叉覆盖,这才是重度连接,可以说是一个小社群了,但核心团队人员规模不到200人。但正是这个规模很小的核心团队,可以创造出整个运营过程中80%的能量。 一个社群的成立,要符合我们在前文提出的五项指标,但一个社群的价值在于,社群可以帮助弱关系的人形成强关系连接,这种强关系让我们彼此信任了解,建立能力互补关系,从而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价值。 谈自组织,谈去中心化,貌似很美好,但这无法解决如何通过社交连接创造真实商业价值的问题。而好的社群创造了社群核心成员之间的社交关系交叉覆盖,并通过社交关系覆盖,让社群成员彼此之间足够了解和认同,可以按大家认可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做事。结果就减少了传统组织中的沟通成本,合作更愉快,可以更高效地专注于业务,创造高质量的产出。 不过社群成员社交关系形成交叉覆盖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养成和运营磨合的。从这个角度讲,社群的形成并不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或者某个具体的平台,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交关系的连接成本大大降低了。在没互联网之前,很多有可能成为群、想成为群的人根本无法组织到一起,成本高到无法做下去。 所以,优质社群的首要标志其实很简单让认同社群目标的人创造越来越丰富的连接。 以社群覆盖人数的多少,很难区别不同社群的质量。但如果有办法统计社群成员之间的平均连接维度,用社群连接维度平均值就可以作为衡量社群质量的依据了。 淘宝用户为什么不是社群?因为用户和你只有两个连接方式,电话和旺旺,而且是低频使用。微信群为啥黏性高一些?因为高频使用。 从这个角度上讲,秋叶PPT社群运营一直在追求丰富群员之间的社交关系交叉覆盖。 我们鼓励微博、微信订阅者变成网易云课堂学员,然后又通过微博交作业、微信朋友圈晒作业、加老师个人微信号、加老师答疑QQ群、每周五做群分享,一起来玩群殴PPT或一页纸PPT大赛活动,鼓励学员之间互相加微信好友,关注我们的核心小伙伴微信号,鼓励学员追加购买我们的课程和新书等动作,让我们和学员之间不断丰富连接的维度,而且争取每周、每季、每年都有稳定的活动,建立有节奏的连接。 建立交叉连接后,我们和核心小伙伴一起做读书笔记,一起策划群殴PPT,一起在网上搞微信接龙,一起在朋友圈里玩点赞接龙,我们发现,社群成员之间连接的维度越多,这个社群产生创意火花的可能性越大。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秋叶老师发起一个网络活动,一个学员在微博里看到秋叶老师的活动信息,就一起参与了。另外一个学员在微信里看到秋叶老师的活动信息,也来参与,这是非常理想的情况。 但要做到这一点,最可能的情况是这个学员在购买课程后,因为担心错过学习信息或者福利,先关注了秋叶微博,又关注了秋叶微信公众号,甚至关注了秋叶朋友圈。 这样,他在微博里看到活动消息,就知道秋叶PPT团队又开始做活动了,然后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这篇文章,这个时候他才可能会比较认真地了解一下这个活动,觉得这个活动蛮适合他的。 真正决心参与在什么时间段呢?是这个活动在秋叶朋友圈里又被刷了一遍,还看到有他认识的人在秋叶朋友圈留言说大叔,我参加了这个活动,这个时候可能对他形成非常强烈的潜在影响,他就毫不犹豫地也加入活动中来,也在秋叶朋友圈里留言大叔,我也来约!这就是和学员建立交叉连接的一个好处。 我们还观察到,比较好的社群已经不再满足于线上运营,都在慢慢从线上走到线下,只有在线下面对面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交叉多维的联系才会建立起来! 在线上,我们在一个群里,彼此聊聊天,一般不会交换电话,不会认识对方的脸,也不会了解对方更多的特点。 在线上了解这些东西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网友一定要见面,在见面过程中互相建立信任,然后再努力地建立起更多的合作可能。 如果社群内部连接度高,而且群员参与活跃度高,再考虑一个社群影响力总体覆盖人群的规模,就可以更完整地评估一个社群的质量。 社群连接度和活跃度质量又受到社群规模的限制。但是,如果企业有意识地设计某种方式,让自己的客户通过某种方式增加和企业之间的连接度,激发他们的活跃度,也许就打开运营社群的钥匙。 秋叶PPT学员社群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超过3万人,这样大规模的社群,我们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学员只维持2~3个维度的连接,这样的代价是降低社群活跃度,长远来看会牺牲社群满意度。 但是,如果提升活跃度,那么社群的维护成本会剧增,导致现有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崩溃,在不能提高学员学费的情况下,或者学员数量增长不能达到一个临界点的前提下,我们还不能随便激活社群的高活跃度。 要研究新的低成本运营方法,来管理更大规模的社群,这是我们要逐步在运营过程中去解决的问题。 不过,强关系不只是用低频和高频衡量这么简单,还有一点会影响社群运营质量的因素是社群灵魂人物的号召力,这取决于社群群员之间的能量关系是势能对等的还是有比较大的势能落差。 秋叶PPT学员基本上是大学生或职场新人,缺少职业能量,秋叶老师在其中具有相对较高的社群势能,比较容易影响学员跟随社群行动。 作为一个社群,如果成员和核心团队势能落差太大,一种走向是核心人物成为社群的灵魂导师,保持社群强大的黏性。另一种走向是有在不同领域势能都很强大的人物加入,分别吸引本领域势能稍低但也很活跃的人参与。大家在不同的领域里面都很优秀,势能比较接近,通过社群又能互相连接,在一起通过跨界组合,创造出在自己领域难以达成的成果,这才是社群最有趣的地方。这也是目前秋叶PPT社群在逐步培养小伙伴个人品牌、淡化秋叶老师个人品牌、打造秋叶PPT品牌的动力。 社群的运营者应该努力让社群成为不同领域优秀的人交换势能的平台,在平台上完成跨界合作,这种合作的能量整合起来,又可以吸引第三方参与合作。那么,我们就可以让社群搭平台,牛人来唱戏,企业来买单,群众来参与,多方共赢。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社群把普通人整合起来,变成多个大群,这样就有信心去邀请大咖来做免费分享,大咖的免费分享又是给普通人的福利,持续运转下去,就有企业想做借势营销。这是BM社群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3.4.2社群一定要保持那么高的活跃度吗 其实很多人都进了一个误区,把微信群等同于社群,更有人偷换概念,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当作自己的社群规模。如果把微信群活跃度当作社群运营目标,自然会认为社群保持高活跃度很重要。 但问题是,维持微信群的高活跃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这样做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号发布以后,一直到2013年上半年,所有人关心的话题都是如何在微信上面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