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将逐渐延伸
状态、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分享经济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将逐渐延伸,甚至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现,推动分享经济走向成熟。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种“榴莲精神”——喜欢的会爱到骨髓,不喜欢的则完全无感。人们根据品牌偏好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不同的社群。每个消费者都可能和素未谋面的消费者在某个购物社交网络中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的消费主张,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消费社群。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功能层面,更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渴望参与到供应链上游活动(如采购、设计甚至制造)的决策,参政议政;当然他们也乐意后期的品牌推广。既然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品牌的沟通诉求也要随之改变。如何创建社群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以求道的精神做产品,用求爱的方式做传播。那么形成社群的基础是什么?克莱·舍基在《无组织的组织》中讲得很明白:①共同的目标,或者是纲领,通俗说叫调性,人群通过纲领已经做了有效的区隔,基本上能做到让对的人在一起。②高效率的协同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PC时代社群比较难以建立的原因,微信、微博这些实时工具,使得协同变得非常容易。③一致行动。因为前面两个原因,一致行动变得比较容易,而一致行动也反过来促进了社群的稳固。接下来社群如何经营呢?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时、因地、因人,选择或创建与品牌个性相匹配的平台。主流的社群平台包括企业官网、博客、社交网络的公共账号,主流网站的各大贴吧、论坛,以及购物商城等。另一方面,深耕内容,制造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培养社群“意见领袖”。也许你会问,这个社群要积累多大规模才有价值?实际上,数量的大小不是成败的关键,相反它更强调浓度、厚度、黏度,越纯粹越好。小米一开始发布MIUI操作系统的时候,只找来100个人做他的天使用户,只有100人。后来有人问雷军,小米的铁杆粉丝到底有多少?雷军给出的答案是10万。这个数字足够一个产品来扩大影响力,一个忠实用户可以给你带来10个新人,一个铁杆用户的拉新数量是100。罗振宇给《罗辑思维》定的终极目标就是,拥有10万个铁杆粉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为了化解孤独,人们拼命寻找一群与自己有相同价值取向、爱好、精神追求的人,以自由结盟的形式形成组织,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社群的壮大。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中,都会把扫去物质追逐过程中的迷茫与焦虑置于首位。人们渴望得到足够的休憩,渴望与家人有足够的共处,渴望拥有随性而轻松的体验,渴望有志同道合的精神伙伴,渴望得到聆听与关切,渴望心理上的自主与强大。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微信、微博为什么火爆,人们迫切地需要找到跟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或组织以及品牌。信息泛滥、人心浮躁、信仰荒芜的时代,人们更需要一种寄托和归宿,需要用一种品牌来作为自我价值的呈现、宣扬和情感的释放、交流,同时通过品牌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社群。未来的时代是社群的时代,社群价值甚至比产品价值更为重要,社群产生的用户需求通过公共性的平台与厂家直接对话,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产品可能是以成本价甚至免费的方式给消费者,但围绕这件产品会形成归属感更强的社群,商业价值在社群中衍生。谁掌握了社群,谁就成为商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力量。第十诫品牌角斗场,不遗“娱”力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能以娱乐的方式进行,极少有什么业务能逃脱娱乐因素的影响。倘若没有娱乐内涵,在明天的市场上,消费性产品将越来越没有机会立足。——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娱乐经济》先从几部电影说起。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既无大牌明星又无火爆场面,更无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动人情节,却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上演三周,票房突破10亿,堪比好莱坞大片,这是怎么了?原因就是:当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走进电影院只想缓解一下工作紧绷的弦,调剂一下生活节奏。不管你信不信,就这么简单!我们只能把它解释为“恰当的时间,推出了恰当的产品”。相反,冯小刚的《1942》反思历史就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我们只能称之为“不合时宜”。因为事业、生活本身就已经够累了,人们不想再去思考那些关于民族精神、生命意义等类似的沉重话题,关键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很多时候想了也白搭,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太阳照常升起,日子还得过。而后冯小刚拍的《私人定制》显然就明智多了,尽管网上也有若干的争议,甚至有人直接说它是《甲方乙方》的续集,而且冯小刚自己也坦言《私人定制》是随随便便拍了个片子作为对华谊支持自己拍《1942》的补偿,那当然其中投入的物力、精力、成本都无法与《1942》相提并论,但是即使这样都丝毫不影响《私人定制》公映十日过五亿的票房。为什么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如果你不把娱乐的因素加入你的行业中去,那你的公司就等着失败吧。——美国商会《国际经济》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