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提出更多的要求
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管理视野被称作危机事件。一般来说,危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和消退期。学者何晓闽和王立(2011)研究了微博传播在突发公共事件这四个阶段中的特殊作用。[7]在危机潜伏期,微博多为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了预警。环境监视功能是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由事发前(潜伏期)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各种因素量变的结果。这个阶段,正是媒体发挥环境监视和预警作用的关键时期。如果预警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就可以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和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微博凭借强大的用户资源,依靠关系传播,可以形成一张遍及世界各地的信息检测网络。在危机的潜伏期,微博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各种危机征兆,收集和传达预警信息,供人们了解和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并引领人们理性地认识、规避风险、开展互助以摆脱危机。比如,在“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前11分钟(20时27分),网友“Smm_ 苗”发布:“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此条微博被转发2.4万次,评论7600多条。这条微博可视为对此次重大事故的“预警”,可惜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危机爆发期,微博往往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首发地。在突发公共事件刚刚爆发之时,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及其严重的危害性,人们迫切需要获得消息。与其他媒介相比,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微博的优势,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上。在“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交通事故中,网友“羊圈圈羊”在7月23日20时47分利用微博发出事故发生后最早的求助信息:“求救!动车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截至7月24日22时,该微博被转发11万多次,评论达2万多条。有媒体针对该条微博评论称:“微博改变了传播方式,突发公共事件被‘加工’后才告知公众的方式已越来越难横行于世了。”[8]在危机扩散期,微博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助力。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复杂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危机扩散期,社会各方需要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进展,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对媒体提出更多的要求。而在这一时期,媒体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广度上。微博继续发挥信息传播优势,及时更新信息,努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突发公共事件,全景式记录事件发展的进程,满足各方的信息需求,达到促进事件解决的目的。在危机消退期,微博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反思平台。危机消退期,又称危机恢复重建期或危机痊愈期。危机扩散期之后,危机爆发的强度大大降低,社会生活逐步走向正常,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在危机的消退期,微博可以发挥自媒体“人人参与内容制作”的优势,将自身打造成引发全民反思的平台。比如,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众多微博用户围绕如何妥善报道这次突发公共事件,在微博上开展了深入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可以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并为民众以后面对类似事件积累经验,为政府和大众媒体的应对提供借鉴。2.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情绪化、群体极化、反体制化特征明显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非自然灾难事件发生时,微博上有关这些事件的信息传播的情绪化倾向更加明显。在微博平台上,普通网民占到了绝大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久以来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格局,推动了网络舆论自下而上地流动。但是由于微博用户的信息发布和观点传播多局限于个人所见所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解读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同时微博也极易造成信息过剩,容易引发谣言的产生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负面情绪的萌发。倘若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听任虚假信息任意传播,就很容易造成网络舆论的失控。在2011年“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门的救援行动备受质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回应遮遮掩掩,特别是在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后又成功救出被困了20个小时的小女孩“小伊伊”后,人们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微博上对整个事件的猜测、质疑铺天盖地,追寻真相的呼声排山倒海。直至温家宝总理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要给民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后,人们的负面情绪才得以缓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9]在微博平台,没有强弱之分,名人和草根具有同等获得关注的机会。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特定领域多种社会矛盾的集中而激烈的反映,容易受到社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强烈关注。利用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评论、猜测,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特有景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曾提出“媒体奇观”理论,认为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在海量的微博信息传送中,信息发布者常常使用“抢眼球”的手法,对事件进行情绪化渲染以吸引公众注意,从而与传统媒介因政策、技术等多重局限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冷处理”形成强烈对比。一旦遇有适宜的情境与气氛推波助澜,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微博客奇观”的出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