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使得个人对于自身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关
关注的对象却是相同的,即普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这种状况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先有舍生取义,后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体生命一直是消融于集体生命之中的。在人命大如天口号式语言的背后,是对个体普通生命的轻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也有民贵君轻的议论,但也是从封建家天下万世不朽的立场出发的。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个人利益再一次淹没于人民的利益之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普通百姓与天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在天灾中人民很少问责于政府;而对于人祸,百姓往往处于隐忍状态。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使中国公共安全概念的孕生成为可能。(1)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民意得以反映与实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的一国两制制度,在拓展了民主国家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展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宽容,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在近些年来的历次两会中,代表提出、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如贫富差距、房价物价、就业问题、安全生产、反腐倡廉、食品安全、精简机构、金融证券、行业垄断、教育收费、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国企改革、三农问题等,可以说全都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完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这对于公共安全概念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土壤和环境。(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对于自身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的要求成为可能。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应该说是人的本能,而且每个人都在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是在温饱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为了生存的冒险就是不可能避免的。而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产生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个人私欲的膨胀。在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观部分地蜕化成以钱为核心或者说是一切向钱看时,道德缺位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私欲的冒险与为了生存的冒险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行为虽然有制度性、政策性和管理性的背景,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公共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得个人对于自身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关心逐渐转向对于他人的同样关心,这与公共安全的内涵是一致的。(3)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于公共安全的危害,从表面上来看,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包括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以及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很难严格地区分,往往从表面上看是单一的事件,却隐含或者完全可以引发一系列危害的发生。因此,中国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危害灾难性、范围广泛性、影响关联性、演变隐蔽性等。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其原因也相当复杂。以往对于天灾人祸的划分已经十分艰难。在风险社会理论中,针对现在西方的现代化进行了反思之后,认为西方的风险社会其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制度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并以此来重新考虑国家的制度与政策。但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就是最近三十几年的事情。这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也不能否认其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也就是我们一再表明,不能完全以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来看待中国目前的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可以说,中国目前公共安全形势产生的原因,包含各种各样的因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更有制度性的、管理性的原因,很难将哪一种原因作为主要原因来给予更多的关注。2.公共安全产生的意义公共安全问题不仅成为安全学以及灾害学的交点,随着公共安全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必将影响我国国民生活、生产乃至政策决策、管理方式甚至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共安全的提出与研究以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各项方针、政策所一再坚持与强调的。但是以人为本的人,既不能是特定性的个人,也不能是泛指性的人民,而应该是对个人价值的普遍关怀。其次,公共安全的提出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谓民主,有学者概括为少数服从多数并保护少数。更多的学者认为民主的内涵混乱、复杂,民主政治没有定式。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其自由民主制度提出了挑战与质疑,在中国,公共安全的提出也势必会对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当然,由于公共性复兴的背景与其初始背景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复兴的公共性在今天也就具有了新的内容。国内学者对这些新内容有过总结和归纳:首先,这种公共性被作为描述政府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归宿的重要分析工具,即应该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而公共安全无疑是公民的最基本利益,因此,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标准之一应该是维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