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和控制潜在危机是花费最少也是最简单的办
如果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被动处理危机的难度系数要小很多,但无奈的是,我们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意味着如果还在被动地、临时去处理一个砸到头上的危机,那结果很可能是危机处理好了,血也流尽了。这就是互联网,无限的可能中,可能有无限的利益空间,也可能会滋生无限的问题。而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往往就是危机滋生的温床。避免和控制潜在危机是花费最少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这对于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初创期的创业公司十分有利。但在实际的危机管理中,潜伏期的危机却往往因各种伪装而被忽视,最终造成企业不可挽回的损失。简单来说,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要做到快、准、狠。既需要内部沟通的顺畅,也需要对外部可能出现的危机有迅速的判断。(1)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客观上会扩展危机监测的范围,有利于危机预警工作的广泛开展。(2)及时发现及时发现,要求预警机制在流程及沟通环节上,提前做好准备,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提供给公关部门准确有效的信息。(3)开放性危机预警不是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危机预警功能首先需要向公司整个战略系统开放,与其他各个部门保持良好互动合作;此外,预警经验也要和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共享,来不断为公司全员预警作优化和进化。(4)快速处理公关部门在收到可能引起危机事件的信息后(这里也需要对危机事件作一个等级划分),如果涉及重大危机一定要快速进行上报和处理。因为在处理时间上有所耽误,那么一旦危机形成,预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5)责权明确预警机制要落到实处,比如责权落实到每一位责任人。只有在责权明确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原则才能得到保障。(6)长期性危机一旦爆发,就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胁,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做好预警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价值。海尔集团早在1989年就创立了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方法,简单说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种零缺陷的管理法则可以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但就像中国只有一家海尔一样,大部分的公司还在成长为海尔的道路上。海尔的OEC值得借鉴,简单来说,互联网危机预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1)控制控制指在发现危机的征兆后,为防止涉及危机的要素继续发展和扩大,将危机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大多情况下,危机的征兆都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如果可以将它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再加以灵活的应对处理,控制的目的就基本达成了。在控制的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迅速解决小问题。大家在小学就学过扁鹊的故事,任何一次小问题,都可能造成沉重的代价。比如英特尔历史上的奔腾处理器事件,因为一个90亿次除法运算中才可能出现的一次错误,让英特尔付出了近5亿美元损失的代价。事件回顾:1994年6月,英特尔公司刚刚推出其划时代的产品奔腾处理器。在芯片推出的前几天,英特尔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作测试时发现,奔腾芯片的除法运算会发生某种偏差,这个问题是在90亿次除法运算中才可能出现一次错误。这意味着即使那些经常遇到浮点运算的用户在使用该程序的每27 000年中才会遇上一次计算错误,这种误差发生的概率只有几十亿分之一。当时英特尔的主管人员认为会被这种运算错误影响的人将很少,决定按原计划推出奔腾芯片。当月,弗吉尼亚州的数学教授尼斯利博士在用奔腾计算机作一次运算的时候发现了计算机的错误,该教授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得出了计算机芯片可能存在问题的结论。但英特尔在给尼斯利的回信中,只是指出尚没有人发现类似的错误,但是却没有肯定那是因为奔腾芯片的技术问题而导致的错误。随后,尼斯利博士给他的朋友发了一封电邮,告之奔腾芯片可能存在的问题。就这样,英特尔奔腾芯片可能存在问题的消息就迅速传播,英特尔股票下跌3.25美元/股。最后,英特尔公司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发出声明和道歉,为此英特尔公司拨出4.2亿美元的款项,还聘请上百名客户服务人员来回答用户问题等。整个危机花掉英特尔公司近5亿美元。近两年,很多互联网公司也传出一些技术方面的危机。有些危机可能是没有征兆地出现(这在本书有相关案例),有些其实可以从小处就被解决掉,但如何捕捉小征兆,这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合理的危机预警策略。(2)转移当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很难解决,甚至缓解也非常艰难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转移风险给其他机构或个人的方法来减轻危机压力。当然,这招比较适用于地震、洪水、火灾等公共危机。对于企业来说,购买保险、外包等管理手段也可以适当转移危机,尽管这个策略并非是危机预警的上策(但很多危机是可以通过保险削弱或者消除的)。(3)延缓如果诱发危机的因素不在控制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也只能尽量将危机爆发后的负面伤害降低到最小,那么延缓策略则意味着可以给危机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