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变得明显而又尚未形成时
二 危机事前(一)公共危机的预警危机发生后,人们总是要去寻找危机临发前的各种线索与暗示信号,然后就会追问事态中的领导人为何没有预料到危机的发生。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追问政府,如果提前知道日本的预谋,悲剧是否可以避免。“9·11”事件后,美国人又追问政府,如果提前知道威胁的到来,这一事件能否被防止。再进一步的问题是,那又为何不能做到提前知道呢?无论何种危机的发生,如自然灾害或国际冲突、意外事故或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事件或民众食品中毒、社会暴乱或恐怖行动等,是否有可能提前知道呢?其实,一场危机与得一次病相仿,总有着发病前的预示信号,也有着发病后进行治疗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因不良卫生行为或因遗传原因,疾病总是在我们身体处于某种易受侵害的状态下发生的。首先,病菌在身体内的增生扩散是疾病的源起阶段;其次,当它们达到一定的极限时,病菌开始攻击身体的防御系统,并使病人感到某些不舒服;随后,疾病变得越来越明显化;最后,是各种手段的努力治疗,直至彻底恢复健康。预防危机与预防疾病一样,树立非传统安全的“预警安全观”十分重要。“预警安全观”最早见之于《易经》——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深刻反映安全哲学理念的书。《易经》通过“以象取义”的卦象分析方法,告诫人们要有对发展的危机意识;通过“安危吉凶”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的揭示,强调人们要“预卜在先”、“预知凶吉”,并通过“预防在前”以期达到“保合太和”的人与社会、自然间的“和谐”。事实上,在危机变得明显而又尚未形成时,抓住危机的苗头是可能的。一开始,面对危机的形成,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认知”能力,即对模糊的、动态的甚至是高度不确定的境况能否予以明确判定的能力。但任何领导在知识、能力、精力、信息渠道与信息处理中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发挥“智库”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公共危机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智库”建设不可缺少。公共危机的治理不仅需要公安、消防、医疗、气象、地震、海上事故、矿山安全、防洪、危险化学品、核与辐射、铁路和民航方面以及水、电、油、气、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专家,而且还需要来自不同部门的管理专家、社会心理专家、社会保障专家、公关专家、法律专家、军事专家等,还要建立一批与危机治理直接相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咨询机构和民间智囊机构。“智库”即“专家思想库”,如拥有几百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就是世界著名的专家思想库。还有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拉默·伍德里奇公司、斯坦福研究所、郝德森研究所等,经常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并为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第一智库原则”强调,专家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资源,他们通过预案研究、政策分析、信息处理、决策咨询、专业分析等途径,为政府决策发挥提供信息、拟订方案、跟踪检查、独立调查、培训人才的功能,因而对危机的预警预防包括危机事发后的应对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即有专家教授称在几年内,四川还会有大的余震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一猜测置若罔闻,没想到的是,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了。(二)公共危机的预防建立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是各国政府治理危机的最基本制度。下暴雨不是公共危机,但城市里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它就会引发公共危机;日常垃圾不是公共危机,但城市没有良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它就会引发公共危机;人们购买某些基本生活品不是公共危机,但出现普遍断水缺粮时,它就成为公共危机;社会团体之间有冲突不是公共危机,但当冲突扩大到了严重流血事件,它就成为公共危机。可见预防公共危机是多么的重要,这其中处在政策制定地位的领导者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报道,在雅安地震发生的前2天,四川省刚进行地质灾害救援演习。演习规定,每位救援动人员必须具备72小时的给养,以免对受灾人员的救援增加阻碍。 这次演习也因此在雅安地震救灾工作中具备了充足的救援准备。预警机制的确立是公共危机预防的第一步,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实行各种类型的“演习”以使危机来临时预警机制能真正发挥作用。危机管理专家米歇尔·里切斯特提出一个实用性的危机预警演习模型(见图3-5)。通过演习参与人员与专家形成很好的互动,资源的调配与各方配合得到协调,特别是发现的问题可不断地反馈给评估机制,进而对原危机预警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图3-5 危机预警演习模型三 危机事发(一)危机的诱发因素按照人们正常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