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缺乏防护装备
部;根据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要求,政府应急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甚至包括军队)迅速到位参与救援;迅速恢复和重新建立通信联络,保证信息畅通;尽快将已经了解到的和收集整理出的现场情况、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下一步应对的措施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事件特别重大、紧急时还可以越级上报。我国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处理的比较及时、得当,最大限度地把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4.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原则危机爆发后,应立即明确指定一名主要领导人作为总指挥来专门负责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工作。在总指挥的领导下,危机管理机构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组织协调,避免由于多头领导而造成矛盾和混乱,耽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行政管理体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以事发地的地方政府为主,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对当地政府无能力解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援助与指导。由于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因此,统一领导、协同一致就显得特别重要,确保整个应急救援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政府行政管理等级,可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中央政府危机管理和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一般而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后有中央政府危机管理;先有层次比较低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后有层次比较高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前者无法处理,需要后者支援。按照地域范围,局部危机由当地政府负责,单种危机事件由部门负责,跨部门事件由政府负责,跨区域事件由上级政府负责。政府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系统和部门。危机事件越复杂,涉及的系统和部门就越多。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应实现协同运作,发挥整体功效。5.科学应对原则公共危机应对中坚持科学应对原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和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前者包括:危险物品的生产和运输、辐射事故、水坝决堤、资源短缺和大面积建筑物着火等;后者包括:干旱、海啸、森林大火、山崩、泥石流、雪崩、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洪水、火山爆发、大规模传染病等。对于这些危机事件,在应对中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多征求特定技术领域专家的意见,杜绝盲目蛮干。危机管理行为的实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控制及处理的工作程序。如果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则首先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实施;对于人为引起的社会性危机,迅速有效地恢复正常秩序是首要的目标。1986年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在应对危机工作中科学应对原则的重要性。1986年4月26日,苏联位于基辅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起火,发生了灾难性的核泄漏事故,这是自1945年美国原子弹袭击日本以来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发生后,当局先后派遣国防部和内务部所属的部队共计36万人参加了灭火和消除核污染的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内务部所属的消防部队,他们最先赶到事故现场,暴露在强辐射中开展灭火战斗。消防人员缺乏核泄漏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也缺乏防护装备。所以,他们受的损失最大。在当时已死亡的31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消防人员,还有很多消防人员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存在潜在的生命危险。当大批防化部队、工程部队和国土防空部队赶到现场以后,情况才有了好转。防化部队的人员,一方面,懂得较多的防化、防核辐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配备着较好防护装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奋勇扑救,才将大火扑灭。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遵循科学应对原则,还必须依照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控制及处理的工作程序。如果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则首先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实施。对于社会性危机,迅速有力地恢复正常秩序是首要的目标。对于灾害类事故,最先到达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在简单评估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采取抢救措施,除了应抢救受害人员的生命,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外,其余的工作应该根据救援人员的实际救助能力,主要以经济为标准来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抢救什么,后抢救什么。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分析和处理水平,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6.社会动员、依靠群众原则社会动员是指对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紧急调配过程以及对公众参与的激励和推动过程。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趋势是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政府要从以往几乎无所不包的万能政府的影子中彻底脱离出来,更多地依靠公民社会的自身力量来实行社会的管理活动,危机管理也是如此。事实上,政府能否充分调动全社会齐心协力地参与,是危机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社会动员的能力虽然和政府在危机事件来临时的呼吁和影响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和这个国家的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和社会的民主、法制化的程度有关,和国民的综合素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