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怎么啦?费了半天力气都没有找到原因
不能把话说清楚的阶段,有几天中午总是不好好午睡,要闹到下午两点多才睡。饿吗?不饿。渴吗?不渴。生病了?没有。那是怎么啦?费了半天力气都没有找到原因,突然想起来我好几天没对他说我爱你;,果然说了之后,小朋友就美美地睡了。小朋友小,不会表达自己想要的;成年人能说会道,就能表达出自己想要的吗?依然不能。很多运营人员特别喜欢做用户调研,而且特别相信用户调研的结果。比如你做用户调研的结果是用户一直想要物美价廉的东西,所谓又便宜又好。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存在吗?显然不存在,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用户想要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到底是想要什么?用户要的不是物美价廉,而是超值的感觉。用户调研的结果往往不可靠,根源在于用户也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该要什么。运营人员要能从用户的需要中提炼出用户的需求来。需要在本质上是欲望,需求更多的是客观上的东西。虽然用户分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需求,但是运营人员一定要分清楚。下面以通信工具为例进行说明。固定电话时代,当BP机出现时,用户还会购买BP机;有了BP机,当模拟信号的手机出现时,用户也会购买模拟信号的手机;有了模拟信号的手机后,当数字信号的手机出现时,用户还会购买数字信号的手机;同样,有了数字信号的手机后,用户还是会购买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有了诺基亚,用户还会购买带iOS系统的苹果手机。用户的需求不是各种通信工具,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个体的社会性。购买BP机是为了要让人找我;购买模拟信号的手机是为了随时随地跟别人保持联系;购买数字信号的手机是为了更好地跟别人沟通;而购买智能手机则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交。再举一个例子,设计活动奖品时,如果你做用户调研,那得出的结果就是活动没法做。你问用户想要什么,用户不但什么都想要,还什么都敢要,成本太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用户的需求,比如活动设计成公益性质的,激发用户心中的善,让用户为了善参加这个活动;如果活动针对的是小女生,可以去淘宝网批发一些可爱的小东西作为奖品;如果用户是小朋友,可以拿一些玩具作为奖品。如何发现用户的需求呢?(1)运营人员要先搞清楚需求的前提具有客观性,具有可操作的意义。你问用户要什么,用户要的东西很多,这些要求成为需求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客观性。比如BP机时代,用户有使用智能手机的需求,但是技术的发展明显做不到,所以能实现的只是功能手机。这种可操作的意义不仅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更要从运营人员的角度考虑。例如,京东是以数码产品起家的,用户对京东的要求除了是正品之外,还要求便宜。对用户来说,当然是越便宜越好。但是京东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把便宜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2)寻找用户的一般性。哲学上讲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做用户需求分析时,我们首先要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用户。二战时美国人发了一个小册子,列举了九个不同点,教给美军识别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九个不同点就是抽象出来的一般性。发现用户需求之前,运营人员要先确认一般意义上的用户,然后确认用户一般意义上的需求。(3)贴住用户。用户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也不能完整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在BP机时代,你做调研,用户只会告诉你他们需要更好的BP机。同样的例子还有陌陌这个App,我问过很多人是否使用陌陌,他们都说没有。等我安装了陌陌后,发现这些人中其实不少人在用陌陌。运营人员贴住用户,才能发现需求。(4)自己是重度用户。运营人员是比产品经理更贴近用户的岗位,若要想搞清楚用户的需求,运营人员自己要先变成重度用户,这样才有洞察力,才能提炼出一般性的需求。小问题如何发现并确认用户一般意义上的需求?______________3.3.2搞定关键人物社区、社群类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意见领袖,专业的说法是KOL(key opinion leader),这些意见领袖往往会成为关键人物。这些关键人物自身都带有大量的用户,比如,一个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人,刚开始在天涯社区写明史,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后来当年明月转移到新浪开博客,就把这些粉丝带到了新浪。搞定关键人物,就意味着搞定了流量。但是面对关键人物,运营人员要持警惕的态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键人物,产品初创期需要一些种子用户,这些种子用户就是我们初创期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警惕关键人物,比如在一些社群类产品里,关键人物过于强大就会影响社群的生态,这些人离开就会造成用户流失。一个产品成熟后,不再需要关键人物,需要的是批量的高质量用户。在新浪微博里有很多明星,明星在微博中创造内容,他们有大量的粉丝,通过微博跟粉丝互动。但是这些人只是生态中的一环,就算某个明星关闭微博,也不会对新浪微博造成什么影响。关键人物的作用往往体现在产品初期。以微博为例,新浪微博刚开通时,邀请了很多明星来开微博。明星的作用如下:明星会创造真实的内容,这些内容非常鲜活,有深度,也有广度,质量非常高;每个明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