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治理的济护与保障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
理的分工与协作,恰当的管理幅度。如美国全国有22000个911中心,多数设在警察局。911中心以接处警平台模式,将消防、医疗及公用事业纳入平台网络中,各部门24小时值班。警方在对报警信息做初步甄别后,由计算机系统将警情分配至处警平台,由接处警平台直接下达指令,予以处置,一般一个报警电话2秒之内可接通,3—6分钟处警人员就可赶赴现场。(3)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包括决策中枢机构、技术与执行机构、物质保障机构、危机区域、危机受害者、危机治理参与者各个方面信息传递畅通,交互便捷和有效运用等。(4)机构运转动力,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动力,来源于物资因素、政治因素、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公共舆论压力等。(5)监督机制,包括对危机中战略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修正、监督等。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治理(管理)是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各个方面的管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危机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危机治理过程的控制机制包括刚性控制(政权控制、法律控制、政策控制等)和柔性控制(习俗控制、道德控制、舆论控制等):一是政权控制。公共行政主体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实现对局势的控制。二是法律控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法律安排,对参与行为作出合法与非法的界定,并形成具体的制约条文,以确保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但是危机行为本身就可能是对法律法规的藐视与冲击,因此,法律控制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对正在生成或者已经爆发的危机依法进行干预。三是政策控制。政府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控,实现危机中各方面的协调,并实现控制过程的制度化。四是习俗控制。习俗所凝结的价值观可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对危机的控制。五是道德控制。作为柔性管理方法,道德对社会群体的行为以及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道德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本身可以积淀成为价值习惯,并形成社会舆论,制约着人们不受惩罚的行为对社会秩序放肆的破坏。六是舆论控制。我们对于舆论的分析可知,舆论既可以遏制危机,也可以对危机的扩张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舆论具有即时性和可变性,危机治理主体是可以通过对舆论的积极引导弱化或者缓和利益或者价值的冲突,并控制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控制内含着对危机中冲突各方的协调,即提供危机中不同主体的回旋空间,努力寻求一致以实现平衡的过程。社会危机治理中的协调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协调。危机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联度的增加,往往造成危机应对的尖锐化,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在于规避合法利益的被侵害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共享问题。二是沟通协调。沟通的目的在于实现危机各方的信息均衡,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和隔阂,营造危机处置的适宜环境。三是妥协协调。如果我们把危机中的对立双方视为一对博弈主体,我们会发现,妥协过程往往是避免双输局面的次优选择。协调的基础就在于危机冲突各方都清楚自己行为的实际目的和可能实现的利益或者价值诉求。由此危机中的受害者、卷入者和旁观者都存在自己可预期的利益底线和顶点。而妥协的协调过程在于寻求各方均能够接纳的利益均衡点。这一点在各国的危机处置中被广泛使用。四是社会解释。当现实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危机参与主体的诉求时,合理而有效的社会解释就显得极其重要。社会解释的过程和沟通的过程一样,旨在提供人们可信的基本信息。从危机的成因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匾乏型的危机发生并非不可避免,而在于资源(物质、制度等方面)配给上的偏差,而此时危机控制主体与危机现实相左的社会解释往往会导致危机的急剧扩散。因此,提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就成为获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途径。3.济护与保障济护与保障,在其本质意义上都是对于权利的维护,具有价值上的道义性质。它还包括了政府和社会用以实现权利或者防止、纠正、补偿权利受到损害的方法。因此,危机治理中的济护和保障实际上涉及以下问题:一是对个体或者群体权益的肯定。二是承认社会运行机制中存在着对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侵害的问题。三是基于社会危机所体现的利益配给的不公平,要求有相应的补偿和救济政策。四是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政府有责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排除社会群体利益受到侵害的因素。济护与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功能,在危机状态下具有更为鲜明的抚慰效果,有强大救助能力的政府和社会能够在确保生命价值的同时,纾解危机造成的恐慌或者愤怒,提供危机中的群体起码的安全感。危机治理的济护与保障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即时性和延续性相关联的功能:其一是基于人们生命价值济护的微观功能。危机治理的意义就在于面临突发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会力量能够和政府协调一致,以维护公众生命安全为第一原则,对危机中的受害者和卷入者实施救治与济护,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其二是基于人们生存与发展权利保障的中观功能。社会治理需要为处于弱势的群体和个人提供底线保障。政府要通过再分配校正市场初次分配所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是必须享有最低限度的物质与精神保障。美国学者科恩指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