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于2008年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本研究从当前社会环境和微博舆情实际发展现状出发,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实证与批判,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基本研究路径,以马克思主义舆论观、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理论基础,对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媒介环境、触发舆情事件、社会管理等影响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借鉴中国古代都江堰水利疏导工程机制,全面揭示微博舆情生成到消弭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探究其动态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传播模式等内在关系并得出新的结论。本书作为微博舆情研究的最新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问题与对策相应,不仅适宜舆情、舆论研究者、工作者、管理者阅读,也适合新闻传播领域师生和媒体工作者阅读。作者简介李明德,男,1959年生于陕西乾县,文学博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兼任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专家组成员、陕西省社科联常委、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技术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与舆论导向,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文学与文化传播,编辑与出版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部,其中《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书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著出版基金资助主要撰写者李明德 张宏邦 蒙胜军 刘婵君李天龙 彭湘蓉 谭成兵 王玉珠白潇蒙序言理论对现实的洞见总是给人们很多启发和思考,虽然理论永远不能穷尽现实的所有细节与情境。就像尼克洛庞帝(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一样,描绘了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带给人们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却仍然不能涵盖当前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现实与虚拟、真实与虚假交织的超真实现象,以及不断信息内爆所造成的个体知识的疯狂生长,进而形成对工业社会单向度主体的积聚性挑战。沿用传统范式对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做媒介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微博传播、微博营销、信息伦理、微博突发事件、微博谣言等研究热点此起彼伏,但学术研究永远跟不上现实的发展:一个问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当我们忙着解决各种所谓问题的时候,其实真正的问题仍在那里:一段时期里持续存在的微博乱象即是如此。政府对微博的应对是积极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等公共平台相继建立。现实的情况是:政策效应的显现需要时间,网络空间的情况却是瞬息万变的。显然,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有效管控微博平台的舆情舆论成为一项重要且迫切的课题。问题的复杂决定了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粗暴、随意为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有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学者敢于向复杂问题、急切问题发起挑战。有关微博舆情、舆论的相关研究在现实社会与个人主体的双重压力下很快成为2012年以来的新媒体研究热点。在这些研究中,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团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获得多方肯定:依托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项目资助, 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校内外多方主体交流合作,研究所的多项研究成果予以发表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这本《微博舆情:传播治理引导》就是对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研究范式的改变构成这本专著的最鲜明特色。强调对抗、着力解决问题的冲突主义范式暂时搁置,结构功能主义的新范式被谨慎引入。总体来看,这本专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描绘和解释微博舆情生成、传播、治理、引导的全过程,对问题本身的图景式刻画占据了大量篇幅,从而顺理成章给出了回归引导的问题解决思路。从研究结论的本身来说,或许一些结论仅可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家之言,但从更根本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来说,这种看似没有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有可能给了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万能之匙。本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向不强调研究主体间的对抗,这使得借鉴管理学、工程学的结构论、系统论等成为可能。最后结合传播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对现象本身更加深入、深刻的剖析。这种思路和角度无疑是新颖的,甚至带有创新性。其次,这本专著所体现出的具体研究过程却显得墨守成规,特别是对微博舆情现实发展困境与引导困境的研究,整个研究团队耗时耗力,完成了陕西省三市八区县的具体调研,这在专著相关章节已做说明。但是,实际工作的难度却是难以想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的墨守成规保证了研究结论的金石坠地、掷地有声。最后,这本著作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熟练运用与实用价值。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素来以实用理性和科学主义为其教学科研特色。学校于2008年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致力于开展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并逐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