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是指具有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
系主任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加,公共安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共同课题,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物力来应对公共危机。公共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公共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中国政府作为一个执政为民的人民民主政府,更加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在和平的主旋律之下,依然隐藏着众多不稳定的因素,公共安全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的社会往往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解决问题的步伐跟不上,就容易酿成公共安全问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拆迁的问题,如果协商不好,拆迁方和被拆迁方就容易出现矛盾,一方一旦采用极端手段,必然要成为公共安全问题。此时,政府作为处理公共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就需要一套高效的危机处理方案。当前,社会稳定是我国最大的一个优势,我们国家既没有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又没有不计后果的反对派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但是,中国是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一些人的利益一时间还难以照顾周全。这些公共安全问题难以预测,给社会带来潜在的的危害。这就需要政府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危机管控力。高效合理的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不只是简单的写应急预案;也不只是领导三令五申的要求;更不只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监控技术,而是在做好这些外部工作的同时,转变思想,将传统的危机处理变成危机管理,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解决。政府只有真正实现了思想转型,认识到公共安全是政府应该对民众提供的最主要的职能,才有动力从事后管理向前瞻性管理转变,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能动作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公共危机管控力就是公共危机的管理主体,政府与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危机管理的能力。本书所论述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危机的管理活动。强调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着眼于提高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维护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权威和形象。强调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建立起各种有效的管控机制,包括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公共安全的应急机制、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问责制。书中大量运用国内外许多公共安全及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曾经一度成为社会热点的重大事件,揭示了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许多危机处理经验和教训。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为了减轻公共危机对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不利影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危机管控的能力,做到处变不惊、审慎应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有关部门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一定的控制管理行动,以便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2013年10月第一章公共安全与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直接影响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关联着公民的生存权利、社会的公共秩序、国家的公共权力和国际社会的外交格局。公共危机是任何社会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是每个政府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一 公共安全(一)公共安全的概念公共安全,首先应该尝试从公共性角度来理解。公共性,在现代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学科无不将公共性作为本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辞海》中,公被解释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在《汉语大词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在西方,公共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它含有两重意义:一重是指具备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是衡量一个男性公民已成熟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另一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关心和照顾的一种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一度演变为政府或政治的同义词。公共性与公共权力及政府权力的同一,造成了公共性初始意义的丧失,从而引发了现代对公共性问题的大讨论以及复兴的倡导。此外,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对于公共的理解理应恢复其本身的含义,即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公共安全,就是多数人共同的安全。对于安全的属性,大多数学者认同安全具有主观与客观二元性,即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的主观感觉,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和相关事物的无忧和放心;安全的客观存在,则是指具有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的保障。对于人自身的安全,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应对系统,即与事故相对的生产安全系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