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用户数量迅速从40万增加到400万
常值得的。选择用户做代言人,是聚拢用户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用户看来:原先只有明星才能做的事情,现在自己却拥有了代言的价值。这样一来,你既能够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社群的活跃度,也能以更低的成本,找到更好的社群代言人。6.4 去中心化与社群群主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各种社会属性,都会产生社群,比如同一个团队的同事群、同一个学校的校友群,或是同一个地域的老乡群,或是同一个爱好的兴趣群等。基于这样的定义,社群的内涵也被无限放大,社群甚至可以看作一环套一环的圈子。在各种各样的社群圈子中,你不必纠结成为何种层次的圈子。关键在于,借助社群的力量,让用户感受到你的态度。在国内的各大社群平台中,知乎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在此,我们就以知乎为例,探讨社群如何帮你做“人”。2010年12月,知乎创立,3个月后,知乎获得了李开复的天使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此时的知乎仍然采用邀请注册制。直到2013年3月,知乎开放注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用户数量迅速从40万增加到400万。2015年11月,知乎凭借国内最大知识社群的地位,完成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6.4.1 以大咖群主突破零用户在一个社群的创建初期,必须要有一个灵魂式的人物,这就像是班级群里的班长、同事群里的主管。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同一个圈子的人才会聚集在一起。知乎的发展同样如此,凭借与李开复及其创新工场的良好关系,创始人周源在知乎成立初期,就邀请了200 多个行业精英的参与。这些行业精英也不乏一些大佬级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们这群大咖人物的存在,知乎才能够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社群。很多用户在使用知乎时甚至发现,当他们询问“李开复为何离开谷歌”时,回答者竟然是李开复本人;当有人询问:“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也会有许多腾讯员工“现身说法”。在知乎创立的两年间,它都一直维持着一种“小而美”的状态,各行各业的大咖人物,尽心地为其他精英人士答疑解惑。社群在创建初期,可以看作是单纯的用户聚集地,因为对大咖群主的崇拜,他们聚合在某个社交平台之中,希望能够与大咖群主建立更直接、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社群组建时,你需要发挥个人魅力,在与用户的直接互动中,让用户感受到你的态度。这就像马云亲自组建社群,用户肯定会趋之若鹜,而马云的每一次“现身说法”,也必然是社群的一次互动高潮。6.4.2 以去中心化开放分享社群营销并不是某个小圈子内部的游戏,一个群主的崇拜者再多,真正高质量的也不过十万,即使几个群主聚合,也不过多几十万的用户而已。而在社群运营中,群主能同时维护的用户数量则更少,甚至无法覆盖千人以上。因此,为了让社群突破群主的影响范围,你就应该在塑造好社群的文化基调之后,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在开放共享中,将更多的用户纳入到社群中,只抓社群管理,让社群在用户的自主互动中,实现社群价值的大幅提升,如图6-5所示。2013年3月,知乎正式开放注册。也正是在那时,人们开始发现,原本的大咖开始淡出知乎。但与之相对的,在短短的9个月内,知乎用户就从封闭期的40万,增长了10倍达到400万。图6-5 在开放共享中实现社群价值的大幅提升但在社群的开放运营中,你必须避免大批涌入的用户损害社群的社交体验。知乎就以点赞、置顶、邀请等多种方法,维护知识社群的专业性,最终形成了知乎特有的社群氛围:尊重知识,并乐于分享。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寻求问题的答案,也为他人答疑解惑,遇到高质量的问答,他们同样会主动分享。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力量,通过氛围的塑造和维护,让用户在某种集体意识中,主动创造与分享。此时,你无需再多费力气,即可让氛围感动用户,一切也都可以水到渠成。6.4.3 以社群小群主建立小圈子社群的形成是基于某个具有共同属性的圈子。在社群经济中,社群的基本属性就是对某一共同属性的认可。但在这一属性下,当社群内用户数量到达一定规模时,社群内部也会自然分化出各种小圈子。而这些小圈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特征。此时,去中心化的管理机制,也就不再适合大规模的社群。人多嘴杂,社群的文化氛围甚至会遭到破坏。为了维护社群的效用,你则需要进一步鼓励小群主的产生,聚合分类用户,构建小圈子。知乎在创立之初,其社群属性十分简单,来到这里的用户几乎都是互联网和IT 界的精英。他们来此或是交流工作技巧,或是学习创业经验,或是了解企业文化,希望在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行业知识。然而,时至今日,知乎仍然对互联网和IT 从业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进入知乎之后,你却能够在话题广场发现各种各样的话题,如时尚、法律、设计、阅读等。而在这些话题圈里,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小群主。这些小群主在各自的话题圈中,也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当社群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你就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培养小群主,在对社群用户进一步分类之后,让这些小群主带领相应用户,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