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找捷径的时候还在耕耘
很简单,商标被抢注。某些创业公司一边高调宣传自己,一边连商标都没注册,说啥好呢。价值观的边界我们在日常沟通中,通常采用的是一些感性认知,而不是精确的描述,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今天胃口很好,今天食堂的菜有点难吃。在如上描述中,天气不错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比如空气质量?阳光照射的强度?气温?风力?抱歉,这些指标都没有,这只是一个感性认知,不是一个精确的描述性语言。其他两个描述同理。当然,作为日常交流,这样就够了,但在一些严肃的场合,遵循严谨和细致的描述是必要的,比如法律的制定、法院的判决案例、合同签署、专利的描述、投资协议等。当行为描述有了完整的边界,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才有意义。就好比某公司说,我们不作恶,然而作恶的定义是什么。没有边界的约束,所谓责任、义务,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这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很多公司都会强调价值观,然而价值观往往并不存在精确的描述和边界的定义,我们如果想要加入一个公司,最好了解他们的价值判断的边界条件在哪里,对企业发展的道德约束的底线在哪里。我们如果去创业,需要寻找合伙人,需要投资人,需要招募核心员工和骨干、对方的能力、才干是一方面,对方的职业素质、行为准则,如有可能,要了解其边界在哪里,底线在哪里。从现实的角度说,我们在工作中,并不能奢求合作者、合伙人、投资人,多么完美多么高尚,这不现实;但我们需要明确其边界和底线,这才能保证未来的发展少一点狗血剧情。那么如何判别一个企业的边界和底线?如何判别一个人的边界和底线?关于企业大部分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历史的企业,都犯过错误,都做过蠢事,企业里都会有一些蛀虫、一些问题被曝光,要看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苛求一个企业从不犯错,从不出蛀虫,这不现实,从对问题和错误、对蛀虫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了解这个企业的边界和底线。如果一个企业比较新,比较年轻,人也不多,多了解其创始人的背景、口碑,在原单位的声誉和前同事前合伙人的评价,都是有意义的。关于个人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信任,是不是值得长期合作,看和他曾经共事过的人,他曾经的合伙人,以及他的员工、前上司,是否大部分一直和他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一个信用好、品行好的人,就算情商不高,在长期工作中也会受到信任。我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情商可能影响他的升迁,影响他的职场发展,但通常不会影响他的信用和口碑。当然这里也存在一种可能,比如这个人曾经和不靠谱的人共事,和不靠谱的人合作,所以落下了坏口碑,需要你综合判断。如果一个人在多个项目合作中,多个不同阶段的合作者和共事的人中,偶尔出现了坏口碑,很可能不是他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很多合作者和共事者都留下了坏口碑,通常问题就在他自己了。但这也不容易判断,第一,你可能没有如此广泛的人脉覆盖到这些人;第二,可能人家跟你不熟的情况下会做老好人,也就是不揭人短,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时候,真的需要能通过沟通来认识和判断一个人。1.和对方要进行多层次、深入的沟通,而不仅仅是针对工作和技能,对其价值观要有一定的认识。2.沟通交流中注意观察,注意细节,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一个展现自己特别优秀的人,也有可能是最善于伪装自己的人。3.多做背景调查,寻找共同好友,了解其口碑和历史的信用评价。4.对言行的一致性多观察,是否说到可以做到,是否行为和其表达的价值观一致。5.绝不要因为惜才,或者因为对方所掌握的资源,而与品德低劣、价值观扭曲的人合作,绝不要。6.严谨的合同、法律文件的确可以做一定程度的约束,但不代表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7.要不断反躬自问,我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我们说,历史上,刘邦、曹操,都重才而轻德,现在很多人写鸡汤文,说德比才重要的有,说才比德重要的也有,那么,我做个简单的总结。我们在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核心团队的时候,不是要寻找道德模范,而是要控制道德底线。曹操,唯才是举,对德没有高标,但是是有底线的,所以吕布就没命了。理解这一点,就可以停止那些无谓的争论。关于做人与做企业先说说精明这个事。几年前,某个垂直电商领域大浪淘沙,一群曾经风光的前行者纷纷落幕,黯然散场,而曾经在前几名中最不被媒体关注的一家品牌默默成为行业领头羊,他们的副总裁说了段话,原话不记得了,大体是这个意思,我转述一下。他说你看身边,最终成事的往往不是一上来最聪明的,反而是一开始被认为有点笨笨的,人家风光的时候在耕耘,人家找捷径的时候还在耕耘,等大浪过去,那些聪明人纷纷抱怨市场不好,生意难做,然后快速转身寻找新机会的时候,你再看,这个笨笨的家伙已经把事做成了。他说的就是他们老板,我见过几次,异常低调,媒体曝光率极低,甚至看上去一点IT人士的样子都没有,大街上遇到你最多以为是个做传统生意的土老板(事实上还真是)。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市场风光的时候几大巨头都投资了领域内靠前的公司,每个公司都到处